第一百三十二章 写文章-第3/4页





    5、干部身份的不明确、收入分配不公平,影响了干部队伍工作的积极性。改革后,洪湖市所属3家农场的干部身份出现了五花八门、三六九等的复杂状况,十分不利管理。基本有以下类型:①洪湖认可的参管公务员和财政编制;②2001年属荆州管理时认可的公务员编制,这部分人除现有的少部分人外,现均在职不在岗,工资待遇要按正常标准由农场财政发放;③场管在岗干部;④场管内退干部(改革时下岗分流的干部,但也要享受同职级的工资待遇)。而在岗干部中,场管干部的工资标准又是按参管公务员的80%来发放,这种“同酬不同工”体现了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挫伤了在岗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身份上的差异,造成了编制内人员与场管干部之间在待遇上相互攀比,在工作上相互推诿,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6、交流渠道不畅通,造成农场人才结构年龄老化、知识弱化,农场经济后续发展能力不强。一是干部队伍政治待遇上的不平等,使得农场年轻干部感到升迁无望,有弃职外出打工的现象;三是农场职工身份不明确,使农场人对自己的身份产生疑惑,到底是企业职工还是农民,概念十分模糊,挫伤了农场人建设农场的积极性;三是现有农场的职工子女在大学毕业后很少有选择回农场工作创业的,基本上都选择了外出务工和外出创业自求发展。以上所述都是造成了农场人才资源匮乏,年龄结构老化,知识结构弱化的主要因素。以大同湖农场为例:领导层的平均年龄达到了,中层干部的平均年龄也在45岁以上,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职工年龄也在40岁以上。改革前期,大同湖农场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在百人以上,现在仅有不到20余人。由于机制上的不健全,造成农场干部职工队伍的年龄老化,知识结构弱化的问题,直接削弱了农场经营管理能力,影响了农场经济社会均衡有序地发展。

    三、对策与建议

    (一)理顺政企不分的体制,发挥农场优势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面对农场的现状,理顺体制关健在于:一方面将管理区的行政职能、社会职能落实到位,实行属地管理,一方面要进行资产重组,转换机制,组建企业集团,真正破解农场政企不分的难题,逐步建立起“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发挥农场优势,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依据区域内整体资源优势及特点,突出地域特色,围绕市场需求,推动特色农业的发展,鼓励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扶持发展合作经济,追求最佳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最优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场农工收入,增产增收缓解农场经济压力。

    (二)首都市政府加强对农场政策扶持力度,助力农场的发展。

    针对农场特殊的体制情况、土地优势及发展现状,首都市政府应对农场的现代农业、城镇建设、基础设施、民生事业等方面给予更多政策及资金支持,一是对于现役军人优抚费、计划生育独女户奖励政策、涉农项目、社会救助等方面应与各乡镇享受同等待遇,使国家的宏观政策在管理区(农场)能平稳着陆。二是大力扶持农场成立融资、筹资机构,增强农场作为企业的投资能力,拓宽农场发展平台。三是加大向上级争取对农场的资金和项目投入,使其创造更多的效益。

    (三)农场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严格执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政策,确保土地出让收入应收尽收。必须认识土地资源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树立长远发展观念,不能为了树一方政绩而浪费土地资源。出让土地过程中严格执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政策,加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征收管理,不得以‘招商引资’、‘旧城改造’、‘国有企业改制’等各种名义减免土地出让收入,或者以土地换项目、先征后返、补贴等形式变相减免土地出让收入,确保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应收尽收。招商引资过程中,即使对本地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有重大影响的投资项目需要给予优惠的,其取得土地方式应通过土地有形市场,给予补贴的方式应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