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入狱-第3/5页
这时卫尉出列,将昨日孔邑等诸生阙下请愿之事讲了一遍,最后请罪道:“臣办事不利,致诸生于阙下妄议朝政,还望皇上赎罪。”
刘宏似乎早已知晓此事,平静地道:“卿何罪之有?此事朕从让父处已然得知,不想诸生中竟也混入黄巾奸细,大将军,奸细都抓到了吧?”
“幸不辱命,皇上。臣昨日命人连夜审讯,发现两人或为黄巾所派刺客,欲伺机在雒阳制造混乱。为确保并无同党漏网,臣必将此事彻查到底。”何进出列答道。
何进虽早年“屠羊”为生,但是党锢解除之后大举征辟党人,以有“天下俊秀王叔茂”之称的王畅之子王(和谐)谦为长史,征伍孚为东曹属,辟袁绍、刘表、韩卓等为掾,再加上何进人长得高大英俊【2】,故早已为士人所接受,甚至有人将他与三君之一的窦武相比肩。
“皇上,除彻查黄巾奸细外,臣以为还要严惩为首诸生方能以儆效尤。”何进刚说完,一个面容清秀的白脸官员【3】出列道。
“冯司隶,此话怎讲?”何进略有些不悦地道。此白脸官员正是司隶校尉冯方,为宦官一党。
“皇上、大将军,不知是否听过最近在太学中广为流传的《阙下怀古》一诗?”冯方不答反问道。
“朕未曾听过,何不吟来听听。”刘宏好辞赋,曾作《皇羲篇》、《追德赋》和《令仪颂》,又专门在鸿都门学设辞赋一科,因此一听此言马上饶有兴趣地问道,而大将军何进也在一旁摇了摇头。
“臣遵旨。”随即冯方将此诗朗朗背出,尤其背到最后两句时特意加大了音量。
十年文武艺,计灭陈留贼。
郁郁赴东都,辞官召陵尉。
彷徨入太学,先观熹平碑。
阙下忆王咸,举幡今看谁?”
冯方背完之后,大殿之中鸦雀无声,众人神态各异,有幸灾乐祸的,有忧心忡忡的,也有面无表情的,良久之后,刘宏竟拊掌大笑道:“好诗,好文采!”随后见众大臣都呆呆地望着自己,才轻咳一声板起脸道,“莫非作此诗者也在请愿之列?”
“正是,臣已查清,此人姓孔名邑,字文都,陈留人,年十七,乃陈留名士、司徒掾孔伷之子,上个月刚入太学。臣以为孔邑等为首几人必须严惩,以杜绝以后再发生此事。”冯方似乎早有准备地道。
“哦?袁司徒,卿是否知晓此事?”刘宏问道。
“臣实不知情。”袁隗出列答道。
“皇上,听闻孔司徒掾曾派人阻止其子,被他以死相拒,想来此事当与孔司徒掾无关,只是其子孔邑心忧国事,又年幼无知,或受黄巾奸细挑拨,才做出此事。臣斗胆请皇上怜其才气,对孔邑从轻发落,以安诸生之心。”尚书令袁术替孔邑求情道,而一身赤色官衣的虎贲中郎将袁绍似乎本有意出列,但是见袁术抢先,便低头垂目,一言不发,同时嘴角略带一丝不屑。
“袁尚书何出此言?汝莫不是忘了喜平元年在朱雀阙上所出现的‘天下大乱,曹节、王甫幽杀太后,公卿皆尸禄,无忠言者’?皇上,臣以为当严惩孔邑等诸生。”冯方道。
“冯司隶,此一时,彼一时也,汝莫非忘了先皇帝(汉桓帝)在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和延熹五年(公元162年)是如何处置请愿诸生的不成?”袁术针锋相对地答道。永兴元年和延熹五年是指刘陶和张凤赴阙下请愿之事。
冯方和袁术就这样互不相让、唇枪舌剑,正在刘宏听得不耐烦想打断两人的时候,平时寡言少语的太常刘焉突然出列道:“皇上,臣以为此时不宜大范围抓捕诸生,如今黄巾之乱未平,党锢始解,当以平乱为要。”
刘宏见作为宗室的刘焉也替诸生求情,不禁有些惊讶,而一旁的张让和赵忠也有些吃惊。刘宏考虑了下问道:“张司空,卿怎么想?”
“皇上,臣以为冯司隶、袁尚书、刘太常皆言之有理,皇上英明神武,臣不及甚已,请皇上明断。”司空张温慢吞吞地道。
“邓太尉,你说呢?”刘宏见张温含糊其辞,便又问太尉邓盛道。
“皇上,老臣以为……咳咳……当先议定卢……咳咳……中郎将一事,再……咳咳……议此事,毕竟……咳咳……”太尉邓盛似乎身体欠佳,边咳边道,终于讲了一半的时候,被刘宏忍不住打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