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新桃换旧符(2)-第2/3页
年轻刺史走到皇帝赵宗训身前,跪地施礼,“微臣灵州刺史宋元振叩见陛下!”
赵宗训一愣,竟不知如何是好,口中话还未说出,只听得高台之上,“平身吧,你我是为姻亲,不必如此大礼!”
宋元振俯身未动,丝毫不理会李元祯的言语,直到小皇帝赵宗训微微抬手,他这才起身。
太极殿外,紧跟着的众位刺史在这寒秋深夜中站立门外,听见李元祯的话众人也是一惊,几人细声交谈,说的都是如何巴结这位年轻刺史。并州刺史石玉祥站在众人前,听得也是最为清楚,心中不免生出一丝悔恨,捶胸顿足,好不气恼。
“外面天气寒冷,诸位大人也进来吧”,蹲坐在台阶上的中年男子高声朗道。
辰时三刻的朝会,大殿之中群臣高声阔谈,如今再来到这太极殿中,却已是物是人非,个个如惊弓之鸟,不敢高声语。
“叩见李上国!”,众刺史齐齐站立大殿两侧,对着高阶之上的李元祯俯身跪拜。此时站在殿中央的四人仿佛才是谋逆作乱的乱党,这一幕让赵宗训呆愣当场,眼神无助撇下站立两侧的群臣,却没有一人朝他看去。
殿内甲士将已经死去的宰相周质尸体抬了出去,几名太监匆匆擦拭完地板便退出了大殿。
李光义几人也来到了大殿,一直蹲坐在台阶上李元祯这才起身,对着众刺史说道:“众爱卿心意我已然知晓,诸位先屈身鸿胪寺一晚,待明日禅位大典之后,再议封赏之事!”
众人急忙跪谢,在羽林卫的护卫下回到鸿胪寺中。
待各州刺史走后,甲士退出殿外,殿中只剩下李元祯,李光义,赵宗训,宋元振,赵普,白公公和刘公公七人,石守信、王审琦、范进忠和林统四人也退出了殿外等候,四人心中也是知道,如今大局已定,再无波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中年儒生模样的赵普从袖口里拿出一块黄绢,递到了李元祯手中,“上国大人,已经准备好了!”
李元祯接过黄绢,是一份朱笔所书的禅位诏书。他走下台阶,双手捧着禅位诏书,一步一步走到皇帝赵宗训面前,跪倒在地,“陛下,这是微臣最后一次行臣子之道,如今大局已定,百官已然臣服,还请陛下为天下苍生,和宫中数千皇室宗亲着想,签了这份禅让诏书!,微臣不想再徒增杀戮!”
赵宗训此时已经呆滞,八岁的年纪在这一天经历了人生中的大起大落,他伸出小手颤巍巍地接下诏书,缓缓走向高台。
“好皇帝可不好当啊!”
“训儿,大周的天下以后可就由你来担着了。”
……
赵宗训满眼泪水,一步一步迈向龙椅,这短短的十几步台阶仿佛用尽了一生的时间。
殿下的宋元振跪拜高呼,“不能签啊,陛下!”
他已是听不太清了,他拿起沉重的朱笔,写下了这辈子最难写,却是最会写的三个字“赵宗训”。
人的一生啊,最难写的也莫过自己的名字了吧。
“父皇,这大周儿臣担不下去了!”,说罢,昏倒在高台之上。
……
天眷元年,九月初九,辰时初经历了昨夜暴雨侵袭,此时的洛阳城,暖阳高挂苍穹之上。
京都洛阳城,太极殿外。
李元祯身穿龙袍,站在百官最前列,一太监踱步走上高台,手拿圣旨站在众人面前,群臣这才看清容貌,正是昨夜太极殿内的太监总管白公公。
白公公拿起圣旨高声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自先帝元宗皇帝崩殂,朕即位已有九日有余,然朕尚且年幼,不能亲政,虽朝中诸位大臣倾力辅佐,朕终是无力处理朝政。而今契丹、党项、南唐、南汉强敌环饲,妄图进犯华夏之地,朕深感忧虑,夜不能寐,数日前先帝托梦于朕,能救万民于水火,挽狂澜于即倒者唯有上柱国李元祯,朕思量数日,决定效仿尧舜二帝,禅位上柱国李元祯,布告天下,钦此。”
李元祯缓缓走向高台,俯瞰百官,面带笑意,文武百官跪地高呼万岁,李元祯挥了挥手道:“众爱卿平身!”
……
巳时初,祭祀完天地的李元祯带领群臣回到太极殿内,第一次真正坐上龙椅的李元祯抚摸着金碧辉煌的龙形图案,俯瞰着殿中百官,在这满堂朝臣殷殷切切的期盼中,颁布了他人生中第一道圣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