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区和昆仑考证(6)-第3/6页



《孟子·梁惠王上》:“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史记·孟荀列传》:“邹衍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

国名曰赤县神州……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除居八十一分之中国,指齐国外,赤县神州

之中国,则指中国全部国土。《礼记·中庸》:“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貉。”所指

亦为中国全部国土。

日本古时,亦有天孙族降居苇原中国,而为之主之说。日本以山阳为中国。其观念殆皆

得自我中华,惟为时当甚早耳。

较此范围更广者,则有“四海”、“天下”二词。《诗经》中多“四方”、“四国”之

语,亦有“四海”字样,如《商颂·玄鸟》:“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来

假,来假祁祁!”亦有“天下”一词,如《大雅·皇矣》:“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

凡在天之所覆之土地,皆可名天下,故诗曰:“普天下之,莫非王土。”此种观念,可以自

然产生,不须外来启示。至于“四海”则非有来源不可。盖中国乃大陆民族,活动于黄河流

域,尧舜夏商时代,或曾与海外有所交通,然所知者不过中国东部之太平洋,南部之印度

洋,名之曰“东海”、“南海”,至于北海、西海,则中国民族足迹,从未曾涉及,何以竟

有“四海”一词,见之中国载记乎?印度民族亦好言四海,如四大海水纳之毛孔,摄取四大

海水等等,与中国皆有所受而然。所受者何,则古两河流域也。《山海经》山经分为五,而

海则四,为东西南北四部分,非其明徵欤?

战国以前,中国载记之有四海诸词,乃由西亚辗转传来,运用颇觉生涩。至战国时,外

来学术大量输入,而“天下”、“四海”亦遂成为中国人之口头禅。以孟子为例,则如《公

孙丑下》:“夫天不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滕文公

上》:“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欤?……

天下之通义也。……天下犹未平……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

得人难。”《滕文公下》:“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则归于墨……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梁惠王上》:“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

子。”《离娄上》:“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天子不仁,不保四海。”

其他子书,证例从略。

我国历代人自称,皆以国号,如汉也,如唐也,明也,清也皆是。即与外国相对待,虽

常用中国二字,但仍以国号为多。如“汉与匈奴”,“唐与突厥”,史书之文大率类是。及

辛亥革命,建立共和,更国号曰“中华民国”,且日与世界万国相接触,自我意识非常觉

醒,而后“中国”之观念乃开始明朗化焉。西人每谓地球本属圆形,无处不可为大地中心,

即无国不可为中国,何中华独自号以此?彼又安知“中国”一词,渊源之古,及其所涵之深

邪?今两河流域文化久沦地底,种族亦凋零澌灭。印度凌夷非一日,更无中国之称。独我中

华文化种族,依然无恙,绳绳继继,四千余年,犹能保存此古色古香,光荣无比之国号,吾

人又安能不引为自傲,而永永宝爱拥护之哉?馀论

夫昆仑为世界大谜,数千年于兹。余此区区考证,安敢自命已得昆仑底蕴,亦不过发其

端绪,期与海内外学者共相商榷而已。余尝谓中国先秦历史地理,均是一篇糊涂账。古史方

面,已有某某先生等工作多年,路线异常正确,成绩亦极其彪炳,余今日敢为此学术界之探

险者,盖诸先生实导夫我之先路也。惟窃以为伏羲、女娲、虞舜、夏禹及夫黄帝、共工诸人

根源,似不能完全索之故纸堆,若觅之于两河流域、埃及、波斯、印度、希腊古史与神话,

必有惊人之发现,而我国古史整理之成功,亦可提早若干年代。一得之愚,未知整理古史者

以为如何?地理方面,则《尚书》、《禹贡》,必系战国儒家删削外国传入之禹本纪傅合以

中国地理而成。渤海、积石、黑水、弱水等地名,必皆彼时始有;且恐尚有无数山水名目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