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区和昆仑考证(6)-第4/6页



缘《山海经》而生。若有地理学者,于古籍中考证中国地名发生之先后,则或可证实余之此

言。若更就《山海经》而考证古两河流域地理,则亦必有重大之收获以贡献于世界焉。故以

夏禹为中心,而中国古史问题可以解决。以昆仑为中心,而中国古代地理及中外交通史问题

可以重新估定。

以屈原《九歌》、《天问》为中心,而中国天文、地理、历法、神话及战国整个学术史

问题亦可迎刃而解。三者并合之结论,首要者为证明“世界文化同出一源”,次要者证明为

“中国古史混有外来神话及历史之成份”,及“战国学术思潮乃外来文化刺激所产生”,由

是则先秦史地与文化史皆将全部改观,其关系岂不诚重且大哉!

余兹于昆仑问题,议论暂止于此,愿就今日中国普通地理图书所谓“昆仑山脉”者,更

一饶舌焉。今日初中学生略习地理者,叩以昆仑,亦能就地图检取新疆西藏间昆仑山脉以

对,且谓全国诸山均发源昆仑,昆仑实为中国山祖云云。再考普通地理辞典及坊刊地图,则

作此论调者比比皆然。有谓昆仑分中东西三支,其山脉之所延绵,不但括尽全国诸山,且渡

海而为舟山群岛,为台湾,为日本。有谓昆仑分阴山、北岭、南岭、句漏四大山脉,亦将全

国名山,尽隶属于昆仑系统。是盖由于历古相传“昆仑为地中央”、“昆仑为山首”之神话

而来,实为一种地理之迷信,不可不辩。

中国人往时虽不知昆仑究为何山,但坚信其在西北。虽无“山脉”之专词,而有山脉之

观念。“三条四列”之说谓出《禹贡》(《禹贡》实无此明文,乃后人附会《禹贡》而

起),其说殆甚早。唐开元间僧一行倡“山河两戒”之说(王应麟《玉海》卷二十),山脉

之观念乃更明了。唐益《松筠龙经》之歌曰:“昆仑山是天地骨,中镇天心为巨物;如人骨

脊与项梁,生出四支龙突兀。四支分出四世界,南北东西为四脉,西北崆峒数万程,东入三

韩陷冥杳;惟有南龙入中国,分宗孕祖来奇特。”(《正觉楼丛书》)至明王士珍遂衍为

“昆仑三龙”

之说,谓昆仑据地之中,四旁丛山各入大荒,入中国者东南支也。其支又于塞外分为三

支,名为北龙、中龙、南龙。亦以全国名山归之昆仑一系(见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

书》)。魏源固主葱岭即为昆仑,遂倡“葱岭三干”之说(见《小方壶地理丛书》,魏源

《葱岭三干考》)。唐人之说,多杂以天星分野之说及堪舆家言。明人惟言山脉而已,清人

条理更为明晰。

惟分别山脉,皆以分水线为重要根据,今日中国中小学校采为教科书之地图,大略皆沿

袭此说。

所谓“昆仑山脉”四字实乃外国地质学者代我所撰,此人即十九世纪初德国地质学家洪

博德(AvonHumboladt)

也。彼分亚洲山脉为四大山系,一曰阿尔泰山系,二曰天山系,三曰昆仑山系;四曰喜

马拉雅山系。盖十七**世纪西洋地理家言中国地理者,多根据中国地理书,震于昆仑之大

名,不敢不为其留一位置。且按武帝定于阗某山为昆仑,彼中人士亦复耳熟能详,故惟有自

新疆南部丛山,割取一段,强名之为“昆仑山脉”,顾自此而后,西洋谈中国山脉者,亦不

敢竟遗昆仑。中国现代地图,本皆以欧俄日本所制者为蓝本,自是而昆仑山脉之在后藏新

疆,俨然成为定案矣。夫山脉之名,无非随人而定,设全国诸山果皆导源昆仑山脉,吾人亦

何妨竟认昆仑为中国山祖。然今昆仑山脉实分自葱岭,葱岭高度又远过昆仑,吾人不祖葱岭

而祖昆仑,果有何等理由乎?

且根据地质学定理:山脉之成因有所谓“剧烈褶曲”者焉,有所谓“拗褶”者焉,有所

谓“断层”者焉,有所谓“火山喷发”者焉,有所谓“侵蚀作用”者焉,而分水线则殊不关

重要。山之质素与构成之年代相同者乃可为一脉,否则不能强一之也(以上皆引自《中国山

脉考》,《科学》第九卷第九期)。中国山脉,究有几系,今日尚未完全考定,要之非皆导

源昆仑,则可断言。且“山脉”(Orography)之语,今日地理学家已置诸不论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