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区和昆仑考证(6)-第2/6页



未见江湖之望矣。如经曰:

‘佛据天地之中,而清导十方’,故知天竺之土,是中国也。”

又宋释慧通驳顾云:

“天竺天地之中,佛教所自出者也。斯乃**之整肃,五教之齐严。”

诸如此类言论,六朝时实不胜其多。直至唐时犹有此说。

《大唐西域记》卷一:

“索河世界(原注,旧曰婆婆世界,又曰娑诃世界)三千大千国土,为一佛之化摄也。

今一日月所照临四天下者,据三千大千世界之中,诸佛世尊皆于此垂化。现在现灭,导圣导

凡。”

我国之自称“中国”不知起于何时,我国古时对外自称为夏,为华。《论语》:“狄夷

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荀子》:“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夏。”《左传·襄

公十四年》传:“戎子驹子曰,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定公十年》传:“孔子曰,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昭公十三年》传:

“子西曰,吴,周之胄裔也,而弃在海滨,不与姬通,今而始大,比于诸华。”中国历

史上有四大帝国,夏、秦、汉、唐是也。后虽亡灭,而其名深印于外国人脑海,历久不忘,

每以呼易代后之中国人,中国人亦即用以自名。如今美国尚有“唐人街”,华侨回国曰“回

唐山”,而我民族至今自命汉族。

汉时诸外国称中国为秦,或谓China一字,亦由秦字之转。则春秋战国时,我族尚

自称为夏,为诸夏,宜矣。至于华者,或谓乃夏字之音转。然《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传:

“声子曰:

楚失华夏,则析公之为也”,华夏连用,则音转之说殆有不可通者。证以《左传·定公

十年》传孔子“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二语,裔为边地,夏则指中原,夷为蛮族,华则文明

开化之族矣。

商人对外自称为“我”,如卜辞“贞勿合我吏步”、“(侵)我图(鄙)田”、“土

方我田十人”皆其例。周人自称为“王国”,《大雅·文王》:“思皇多士,生此王国。

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或称“有周”,《大雅·YA民》:“天监有周,昭假于下。”或

即自称为“周”,《周颂·维清》:“迄用有成,维周之祯。”《左传·隐公六年》传“我

周之东迁”。对外自称亦常为“我”,《大雅·召捌》:“我居圉卒荒,”《大雅·皇

矣》:“无矢我陵,我陵我阿;无饮我泉,我泉我池,度其鲜原。”但对外又自称为“中

国”,如:

《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民亦劳止,汔可

小休。惠此中国,以为民逑。”“惠此中国,俾民忧泄。”“惠此中国,国无有残。”

《大雅·荡》“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女颁榜于中国,敛怨以为德。”“内于中国,

覃及鬼方。”

《大雅·桑柔》:“哀恫中国,具赘卒荒。靡有旅力,以念穹苍。”

或谓中国,乃国中之意,非谓中原全部。且《民劳》有“惠此京师,以绥四国”语,与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语气相同,更可知中国二字不过指帝都而言。但商、周称本国以外

之国家皆曰“方”,今以“四方”、“鬼方”与“中国”对举,其以本族根据地为中国,意

识甚为显明。《左传·昭公九年》传:“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曰……先王居钓杌于四裔,以御

魑魅,故允姓之奸,居于瓜州。伯父惠公归自秦,而诱以来,使逼我诸姬,入我郊甸,则戎

焉取之。戎有中国,谁之咨也!”

《诗经》与《左传》尚无作伪证据,而其中居然有“中国”一词,是可见中国一词,传

入我国甚早。

至战国之世,“中国”一词,其用始更普遍。细析其作用,凡有三种。第一种指中原,

即夏商周三代政治活动之中心地,黄河流域是也。例如:

《孟子·滕文公上》:“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兽蹄鸟蕺之迹交于中国。”

《滕文公上》:“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滕文公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汜滥

于中国。”

第二种指齐鲁等文化先进国家,秦楚不得与焉。如:《孟子·滕文公上》:“陈良、楚

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莫之或先也。”《离娄下》:“得志行

乎中国,若合符节。”

第三种指与外国相对待之中国本部而言,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