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六阙诗词动敦煌-第3/5页
众人的目光都齐刷刷盯向了惊鸿院,等着看他们家的反应。
惊鸿院来的几人小声嘀咕了两句,然后大声道:“惊鸿院七百两。”
“喔!”整个楼顶突然一声轰然,紧接着四楼、三楼、二楼、一楼,一层接一层的轰然而下。
“七百两?没听错吧?”
然而未等众人继续讨论下去,就听到“七百五十两”的大声叫价声。
扶仙楼再一次炸锅,没人能想到一首词曲竟然卖得七百五十两银子。
“七百五十两第三次,无人叫价,登云楼得《苏幕遮》词曲一首。”常夜大声呼喊着,让在场的每一人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拍完第一首,常夜又倒上一碗酒,依然一饮而尽,环顾四周,然后提笔落书,一气呵成……
这一晚,敦煌城中灯火点点处处连成一片,向着四周的黑暗里铺展开来,一片通明。
这一晚,扶仙楼里从五层到一层,如同涟漪一般,从顶楼落下的笔像波纹一般顺着楼梯传递下去,直到一楼。又向着四周的青楼酒肆,向着路过的行人,向着泽滨街,向着新城传递了过去。
这一晚,在半个时辰后,整个敦煌城开始沸腾了。
在李扶仙楼不远的登云楼里,所有人都低头看着楼下门口处,等着往里拼命奔跑的人大声通报着情况。
“又出一首,拍得七百八十两。”
“是何词?速速念来。”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究竟是何人,能写出如此感怀的诗词来?”
而在整个敦煌城的青楼妓馆,酒楼茶铺里俱都如登云楼一般,纷纷翘首以盼,等待着来自扶仙楼的消息。
高大巍峨的皇城墙里,延着宽阔无比的驰道两个太监飞奔着,向着南熏宫而去。
“报!”
“如何?”
“启禀陛下,扶仙楼又出新词了。”
“赶紧念来。”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嘶!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好词,绝妙!”龙榻上皇上披衣而起,默默念着大太监郭四递过来的信笺上的诗词。
“如何小小年纪,写得出如此伤怀的词句来呢?”皇上看着那信笺上的句子不禁感叹道。
“兴许这常公子家世离奇,如今他突然开窍想起了自己的过往,写出这感伤的词句来也是有的。”大太监郭四道。
皇上听得点点头,突然抬头问跪在下面的小太监道:“此阙拍得多少两?”
“回陛下,连词带曲一首拍得八百九十两。”小太监道。
“这许多?”皇上听得不禁喜笑颜开,道,“我大泽竟然有八百九十两的诗词,好,好!”
“听说那扶仙楼里,宋公子弹琴,常公子唱词,众人竟都内听得纷纷落泪。”小太监道。
“如此情真意挚的绝妙好词,必得千古流传,不说我大泽,这天下也没几人能写得出如此好的诗词了。好,好,继续去探,快去!”皇上大声笑道。
那小太监又起身退出了南熏宫,然后一转身又飞一般的朝着皇城门去了。
……
“报!启禀陛下扶仙楼又出了一首拍得一千两的词曲。”
“一千两?”皇上满面春风转头看着大太监笑道,“郭四,你听,一千两,我大泽出了一千两好诗词。一千两呢,这天下哪国出得了一千两的好诗词?快,快念。”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龙踏之上,皇上不禁听得跳将起来,拍着手道:“好,好词!比之之前五阙都要好,先前之词虽都自是千古难得的佳作,但太过感伤,朕倒是不喜。此阙甚好,意境高妙,非凡人可作。此词一出,怕是从此后无人敢再中秋对月吟诗填词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