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51水淹太原-第3/6页





        这时有人在他身边轻声叫了一声:陛下。。。。。。

        赵匡胤转头一看,原来是左神武统军陈承昭。

        陈承昭的脸上带着些许神秘的微笑,小心地说:“陛下,您早有千万雄兵在此,为什么不用呢?”

        陈承昭连连眨眼,可赵匡胤实在不懂。

        陈承昭示意他向前看,再向左右看,再向远方看……突然间赵匡胤恍然大悟,纵声狂笑!

        陈承昭本是南唐的大将,官至南唐保义节度使,在南唐的地位非常显赫。后周与南唐在淮南打仗,南唐国主委任陈承昭为境、泗、楚、海等四州水陆都应援使,职位之高,权力之重,可使南唐三军听命。

        在当时,赵匡胤统率后周的先锋部队攻克了泗州,又发兵东下,与南唐陈承昭统领的军队遭遇于淮河。两军交战,赵匡胤用兵有方,指挥得力,而陈承昭作战无能,败逃之中为赵匡胤生擒活捉。因此,陈承昭身败名裂,投降后在后周得了个右监门卫将军的小官。陈承昭在南唐时身重名赫,而在后周身微官小,再也不能用兵!

        宋国初建,赵匡胤打算兴治水利,开漕运以通四域。然而赵匡胤手下有勇将三千、谋士八百,却不能用其治水,于是四处求贤,物色治水能人。“鱼潜在渊,或在于渚”。这回赵匡胤什么人都没挑上,只选中了败军之将陈承昭,派他去督治惠民河,以通汴京南部漕运。如此,陈承昭重振雄风的机会到了。

        陈承昭虽然打仗不行,但对水却很有研究。他察看水势,见惠民河水太小,虽疏浚也未必能通航运。他勘察地形,见郑地地势较高,而郑地西部的河流至郑地后皆向东南流,若是稍加疏导,便能流向东北。他让民夫将郑地西部的闵水引至新郑汇入惠民河,又引撰水注入阔水,二水相通注入惠民河。惠民河水大增,从而沟通了京城与江淮的漕运。

        赵匡胤见他治水确实有一套方法,于是在国家的治水之事上,大用陈承昭。在疏通了惠民河之后,又命他去疏浚五丈河。他又用相同办法使五丈河水满,又将水东北流向济州大运河,东北漕运由此而通。

        后来赵匡胤又命他修治黄河。陈承昭不负宋太祖之望,在黄河两岸广植榆树,以防黄河决堤。陈承昭用于南唐为庸才,用于北宋却为干才。

        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赵匡胤一声令下,只听一声巨响,汾河改道了,片刻之后,太原城变成了一片汪洋。

        自古引水灌城,威力何止胜过千万之兵?

        当时正值七月,是中国所有河流水量最丰沛的季节,宋军在东西班都指挥使李怀忠的率领下驾着小船冲向南城门,然后一把火点着了它。太原城墙象泡了牛奶的饼干一样,进水之后便大片崩塌了。

        汉兵因连日下雨不止,满营皆湿。又听得帐前一片声响,河水如万马奔腾汹涌而来,顷刻间平地数尺。军士无处可逃,惟有随波逐浪漂流淹没。赵匡胤骑马于高处行走,杨业挥刀来追。赵匡胤单骑奔走,不期路滑泥泞,人马都陷入川泽之中。杨业赶到提刀就劈!只听一声霹雳,匡胤头顶现出真龙。杨业大惊,心下想道:“真命之主,不可伤也。”乃勒马提刀自去。赵匡胤坐下赤兔马长嘶一声跃出泽中,驮着赵匡胤向南而去。后人有诗赞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