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51水淹太原-第2/6页





        于是魏仁浦离席上前,为天子上寿。两人相隔极近时,赵匡胤突然发问:“朕欲亲征太原,如何?”

        久经大事的魏仁浦神色不变,仍旧提壶斟酒,小声回答:“欲速则不达,惟陛下慎之。”  但赵匡胤决心已定,不仅一意孤行,而且还征发魏仁浦随军参赞。这一年魏仁浦已经五十九岁了,在古代已经是老龄了,但赵匡胤看中了他的经验。魏仁浦是与众不同的,虽然他的鼎盛时期也不过是后周三大宰相之末,但是郭威起兵反后汉、柴荣攻伐北汉,甚至最初的高平之战,魏仁浦都在生死关头站在皇帝的身边,甚至有记载,当柴荣在巴公原上身陷绝境时,还是魏仁浦提醒他必须“出阵西殊死战”,才挽回了已经崩溃的战局……一切的一切,都显示出赵匡胤对此次北伐必胜的决心。

        却说宋军兵临城下时,刘继元遣使者赍敕命,径诣山后,来见杨继业,宣读诏书曰:

        孤守晋阳,谨保一城。虽无汤武之德,常慕事大之名。自周世宗,耻仇不绝,屡被侵伐。今宋君继立,复率精兵,长围城下。百姓抱死亡之患,城郭有累卵之危。惟尔父子,忠勤效命。诏书到日,即宜引兵赴援,以卫国难。成功之日,当颁重典。故兹诏示。

        杨继业,名重贵。祖居麟州,后来定居太原,宋代史书中一般称他为并州太原人。他的父亲叫杨衮,本是麟州的一方大豪,在五代乱世之中,拉起了一支人马,就地占领故乡,自称刺史。但杨衮虽强,也只是一方人物,无论是后汉、后周、北汉,哪一方兴起,他就归附哪里。在后汉时,他被迫派自己的长子杨重贵,到后汉大将刘崇的太原城听令。  实际上就是人质。

        杨继业的一生就这样开始了。纵观他的一生,无论他走到哪里,无论他怎样尽心效忠,他的遭遇都充满了坎坷和遗憾。他的一生之中,别说尊荣显贵,就连起码的尊严和生存都要奋力抗争。

        就连他的名字,都要因为主人的名字而不断避讳,他曾经叫杨重贵、杨重训、杨重勋、杨崇贵,后来连自己的姓都没法保留,当时被改名为刘继业,成了刘崇的干儿子。

        杨继业接招带兵进城,刘继元命令他一定要守住太原城外的汾河桥,那样才不至于被宋军死死围困。

        汾河桥就是出入太原的重要通道。宋朝的人马熟门熟路,来了就直奔重点,满心想着北汉人应该识相了,老实点在城里等着攻城。但是没想到,他们刚到桥边,太原城里的北汉兵就冲了出来,领头的就是那个杨继业。

        宋朝的大兵们愣了,真是没想到,这个杨继业是疯了吗?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已经非常清楚了,能不能在城外野战,应该心知肚明吧?为什么还要出城来找死?留下实力守城难道不好吗?

        此时继杨业的心情是悲凉的,他什么都懂,但他只能出兵决战。其原因和遭遇与他十七年之后如出一辙。因为他忠,他只有无条件服从,就算明知道前面有埋伏,一定会失败,一定会败到不可收拾、全军覆没,他都会服从命令,冲向数倍于已甚至数十倍于己的敌人!

        就这样,汾河桥变成了血红色的地狱,当刘继业担心全军覆没,不得不传令退兵时,桥边已经倒下了一千多具北汉兵的尸体。而宋朝的损失也可想而知。

        赵匡胤看着巍峨壮观的太原城,再看看血肉狼藉的汾河桥,不由陷入了沉思之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