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国粹赋能-第2/5页
一名“土老师”戴着面具,身穿黑红条状法衣,用苍凉嘶哑的声音,抑扬顿挫的腔调,唱着古老词文,旁边其他“土老师”则敲锣打鼓,搓钹击磬为唱词文“土老师”伴奏。
词文唱毕,“土老师”们稍作休息,就准备“傩戏”中武戏的器具了。
“‘土老师’们唱词文时,怎么像京剧表演啊?”剑有亮回味着刚才“土老师”们唱的词文,向刀有光问道。
“不是‘傩戏’像京剧,而是京剧脱胎于‘傩戏’。”刀有光自豪道。
“哦,这怎么说?”洪武宗发问道。
“最初,‘傩仪’由天子所命的庄严祭祀,渐变发展成民间‘傩戏’,经历了逐疫、酬神、世俗化三个阶段。汉魏时期,傩事活动的规模变得更加盛大,仪式中的方相氏增至4个,另各有12个黄门弟子和神兽,120名扈从,其余装扮成各种神盠的演员多达上千人。而随着道教的兴起和汉末佛教传入中国,傩变驱鬼逐疫而为酬神纳吉。主角方相氏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让位于青龙、白虎及佛教中的金刚、力士等护法神。宗教世俗化后,其功能变酬神为娱人,传统的不可侵犯的神祗,一变而为傩公、傩母;再变则成灶公、灶母;至晚唐,连乞丐也加进了傩仪的行列。至宋,神秘的宗教色彩逐渐淡化,而现实社会的习俗充塞傩祭仪式,自元旦至元宵,丐户戴面具,穿红衣,挈党连群,通宵达旦,遍索酒食,场面十分壮观。”
“‘傩戏’以面具为其艺术造型的重要手段,内容多与宗教鬼神有关;傩戏表演者,按角色戴彩绘面具,俗称“脸子”,分列为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贴旦、八小生;其表演俗称‘跳傩’,场面多以锣鼓伴奏。后来京剧中‘生末净旦丑’就是从上述八行演变而来。”
“关于‘傩戏’面具来历。传闻:在远古时期,有三位大将军杀尽邪鬼后升天,万民惧怕邪鬼再来,跪求三位将军留下。将军们立于半空,抛下牛角号一支说:“请杨吴祖师雕刻我三人像,一旦有事,吹三声仙号,我三人即刻降临”。因其在云雾中,只见三人头面,不见身子,杨吴祖师为此仅刻出了三个面像。因此,‘傩戏面具’又称‘花鬼将军像’。”
“现在开始的是‘踩刀祭’,我们都屏住呼吸,静音欣赏,否则对‘土老师’不尊重,影响其发挥。”刀有光提醒洪武宗等人道。
只见一名头包黑色丝帕,身穿土家双排布捶扣法衣的“土老师”,当众把脚板放进木盆刮洗干净,再进行一番念念有词后,光着脚板,踏上若干把大钢刀刀口朝上,置于木柱之上排列为楼梯的“刀山”,一边画符念咒,一边从容不迫地在刀刃上走着,如履平地轻松走完“刀山”。
“唐宋以后,随着傩事活动的广泛流传,在驱鬼逐疫的鬼神信仰中也融入了大量的儒、道、佛等文化,有了许多神话和民间传说的借用,还有不少历史故事和战争题材的内容穿插其间,显示出浓厚的民间传统文化特色,《兰陵王》《目连救母》等傩戏剧目便一直延传至今。”
“现在开始表演‘溜铧口’了。”刀有光小声对洪武宗等人说道。
只见若干把铁铧口全部用火烧得遍体通红,排列在地上,由“土老师”念一番咒语后,光着脚板,逐一踩在每把铁铧口平面,有惊无险走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