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国粹赋能



        “武宗长主,诸位哥哥,今天到了南鹏堡地界,正好我老家有人在‘杠神’,由光仔带你们去看看,体验一下土家民族风情。”

        “好,这个‘杠神’有什么讲究?”洪武宗感兴趣道。

        “土家‘杠神’,又称‘地戏’、‘鬼戏’、‘傩戏’、‘傩堂戏’和‘傩坛戏’,是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

        “它是一种佩戴面具表演的宗教祭祀戏剧,也是一种古老的民族民间风俗文化活动。在商代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周代时被称为“傩”。从华夏古代商周时起,就把祭祀神灵作为重要的活动。古老的图腾崇拜和鬼神信仰,是民众渴望驱逐苦难,追求幸福生活最朴素的表达,国家要祭,民间也要祭。如日月星辰、风师雨师、五岳山林、上帝社稷都要祭。这种祭祀的方式之一,就称为傩,并且国家有大傩,民间有乡人傩。在祭祀的仪式中必然要有歌舞礼乐,这种歌舞也就是傩舞。傩在民间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在歌舞中增加了故事情节,丰富了表演,向傩戏转化。而这种傩戏就是最原始的戏曲。”

        “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和戏乐成分的礼仪祀典。大约在宋代前后,傩仪由于受到民间歌舞、戏剧的影响,开始衍变为旨在酬神还愿的傩戏。”

        “傩戏是傩堂戏的主体部份,有正戏和插戏之分,共有八十多支,其中正戏16支。除傩戏之外,一般还要进行傩技(土家人称绝活)表演,项目由主家与坛班约定。在举行傩事活动前,土家族老师都要精心布置一个傩坛(傩堂),所以傩堂戏又称傩坛戏。傩坛布置精致,集编扎、剪纸、染印、绘画、书法、建筑等艺术为一体。”

        “这家人‘杠神’是为小孩满十二岁‘过关’而请‘土老师’驱邪祈福,平时亦有人家给老人贺寿而‘杠神’,我们来得刚刚好,这家人‘杠神’才开始。”

        “现在‘土老师’们在唱文戏,可能大家听不懂,我给你们简单介绍一下吧。”刀有光小声说道:

        “傩戏的‘文戏’起源,可追溯到原始人的“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生时期,那时苗族先民就崇拜鬼神,认为“灵魂不灭“,祖先死后其魂魄便脱离躯壳而存在,为了使子孙得到祖先保佑,便对祖先“亡灵“进行祭祖。到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凤凰属楚地,‘楚人信巫鬼,重祭祖’,酬神祭鬼更加盛行。在这种酬神祭鬼活动由巫师演唱祭奠词曲,形成定格。唐宋时,宗教仪式流行,造神活动日增,祭神词曲大发展。至元明之际,‘傩愿神戏’开始出现,但没有专门的戏曲艺人参加,主要是由苗巫师扮演,是巫师在进行法事时在厅堂于夜间演出,剧目较少,且具有浓重的迷信色彩。”

        “‘傩戏’是土家族的一种祭祀祈福避灾活动,又受到中原文化及巴、楚文化的影响,有着比较明显的巴人‘俱事鬼神’和楚人笃信巫术的文化痕迹。它融巫术、原始宗教和戏剧为一体,成为一种佩戴面具演出的宗教祭祀戏剧,据说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经过不断充实、扩展和完善,形成了以傩仪、傩戏、傩舞、傩技为主要形式的傩文化,至今仍然活跃在黔东北的村村寨寨。”

        “‘傩戏’代表剧目有《捉黄鬼》《刘文龙赶考》《孟姜女》《张文显》《陈州放粮》《薛仁贵征东》《庞氏女》《龙王女》《桃源洞神》《梁山土地》等,此外还有一些取材于《目连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故事的剧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