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渊卷·词条释义-第5/7页
为什么这种不好事偏偏落到自己的身上?如果有这种错觉,是因为当自己获得好处的时候,自己从来不觉得那是意外,只觉得那是自己应该的。只有遇见坏事,才觉得这原本是可以避开的。这也是一种幸存者偏差。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粉丝追星的根源其实是一种自我潜意识的弥补心理。比如喜欢打篮球的人就喜欢一个球星,或者一个明星长得好看符合粉丝潜意识的择偶标准。这就是一种需求关系,自我的认同感,贩卖一个美梦。
一种语言,就是一种逻辑思维。语言,也是潜意识对人思维施加影响的一种方式。在长久的语言切换中,学习者的思维模式和人格特性会像对应语言的当地人靠拢,认知模式和处理信息的模式都会有所不同,甚至还有性格重新塑造的可能性。
能自由使用两种语言以上的人,在说不同语言的时候,大脑的思维模式和本身的性格特征,会有不一样的变化,甚至可以说是换了一个人格也没问题。这对于其他人来说,当然没有任何问题。甚至这种切换会刺激大脑,让人的思维更加活跃,更加聪慧。
包含癔症型及心理幼稚型人格障碍。女性较多见。
这种人格障碍以人格的过分感情化,以夸张言行吸引注意力及人格不成熟为主要特征。具有表演型人格障碍的人在行为举止上常带有挑逗性,以此展现其自信,并且十分关注自己的外表。
以自我表演,过分的做作和夸张的行为引人注意,暗示性和依赖性特别强,自我放任,不为他人考虑,表现高度自我中心,这类人情绪外露,表情丰富,喜怒哀乐皆形于色,娇柔做作,易发脾气,情绪多变且易受暗示,极端情绪化,易激动。不习惯于逻辑思维,言语举止和行为显得天真幼稚。
在表演型人格障碍的诸多特征中,有一条是以玩弄别人为达到自我目的的手段。玩弄多种花招使人就范,如任性、强求、说谎欺骗、献殷勤、诌媚,有时甚至使用操纵性的自杀威胁。人际关系肤浅,表面上温暖、聪明、令人心动,实际上完全不顾他人的需要和利益。
表演型人格其实就像是一个生活中的戏精,因为这样的人其实永远在一种演戏的状态中,一次隐藏自己内心的真实情绪。
这类人比较喜欢表现自己,而且有较好的艺术表现才能,唱说哭笑,演技逼真,有一定的感染力。这是天生的模仿者、表演家,常常表现出过分做作和夸张的行为引人注意。
而且这类人不仅有很强的自我暗示性,还带有较强的被他人暗示性。可以把想象当成现实,当缺乏足够的现实刺激时便利用幻想激发内心的情绪体验。感用事,情感丰富,热情有余,而稳定不足。情感变化无常,容易失衡。对于轻微的刺激,可有情绪激动的反应,大惊小怪。高度的自我为中心。喜欢别人注意和夸奖。
付出型人格,顾名思义就是很喜欢帮助别人,能非常敏感的注意到别人的需求,觉得别人的需求比自己的需求更重要,只有帮助他人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付出型人格的形成和原生家庭是脱不开干系的,这类人小时候得到父母的爱不是无条件,父母给的关注和赞赏都是因为自己做到了什么,比如说成绩优秀,才会得到表扬;所以他们在长大后也相信,自己想要的别人的喜爱,就要先付出,满足对方的需求。
这种类型的人对自我价值的认识有偏差,他们觉得自己的价值来自于别人的肯定,而不是自己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所以在日常的交往中,会格外注意他人的需求,努力满足。在一段亲密关系中,会因为想要紧紧的抓住,去过多的付出,失去自我。
付出型的人格都是人际关系认知不成熟的人,他们不知道人和人之间的关心,应该是互动的,有来有往,而不是靠一味地付出来维持。
付出型人格的人会觉得,只要满足别人的需求,就能获得期待的回报,但很多时候是没有回报的。就像孩子可能会听到父母抱怨“我每天这么努力赚钱,不就是为了让你过上好日子吗,你还这个样子做”,付出型人格的思维方式也是这样“我都为你做了这么多了,你不应该对我好吗?为什么还不理我”,因为会对别人的反馈有所期待,所以生活的比较矛盾。其实,在生活中的盲目付出,往往是只感动了自己,别人却无动于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