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渊卷·词条释义-第6/7页



  非心理学词汇,本书杜撰,但现实存在这种情况。

  这并非是心理学的专有名词,但却真实的展现了绝大多数安全感缺失者最真实的状态。

  每逢和人吵架或是情绪稍微激动些时,都会控制不住地想哭。明明不是一件值得哭的事情,自己也没有太委屈,只是据理力争,可嗓门一高情绪一上来,不知道为什么就委屈了,声音慢慢就变成了哭腔。原本台词早早就准备好了,愣是说不出口了,气势荡然无存,整个人不知道怎么应对,看起来非常的......怂!

  分明占据了上风,结果一哭就直接输的一塌糊涂,心里那个气呀!可是眼泪怎么都止不住。

  每次争吵结束之后,会懊恼自己怎么控制不住情绪,会懊恼自己为什么在吵架里发挥的如此差。最懊悔的当然是为什么会哭?可就是控制不住!晚上躺在床上越想越气,回想起白天没骂出口的话,收集起来,能骂哭世界上任何一个人。

  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样的人一般都是思维敏捷、心思细腻、有丰富的想象力、情绪体验深刻、缺乏安全感、比较悲观的。

  本书杜撰,来源于屈从性人格。具体释义参考下条“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理论,全称TheEffectofSheepFlock,也称羊群效应,或者更通俗的说,就是从众心理。

  因为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形容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屈从性和从众心理不是一类,但是心理学上的问题从来不是单一的,往往是多种问题重合在一起。

  人类是群居动物,虽然本身薄弱,但是漫长的发展史中,依靠团结获得了更强的生存能力,聚集在一起抵抗一切的恶劣条件,成为了地球霸主。所以在潜意识里,跟随大部队前行能给人带来安全感。屈从团体的心理,更是在进化中成为了人类的本能,深深在潜意识里存在。

  有些人渴望对别人施加暴力,满足内心的疯狂,这种就是施虐者。而有些人天生骨子里带着奴性,痛苦会使其感到病态的快乐,甚至这种痛苦不仅仅局限于身体,还有精神,这种就是受虐狂。

  其余.....略。

  略。

  书中对潜意识保护的杜撰。

  人的思维就像一个迷宫,有的迷路了,陷入了恐慌。因为受不了这种空旷,在遭受了重大精神打击之后,就会从完整的人格中分裂出一部分,用来承担主体人格无法承受的痛苦。一般情况下人可以控制这部分客体意识,但如果客体意识过于膨胀,主体意识无法控制,那就是精神分裂的一种了。

  1938年,一个名叫WendallJohnson的心理学家认为说话结巴不是天生,而是后天形成的,于是找了几名说话流利的孤儿最为实验对象。

  首先用专业医生的身份去进行明示,告诉孤儿们以后会有患上口吃的风险。随后的一段日子里,这些孤儿只要有一句话说不好,就会被马上指出来,增加心理影响。

  这样一来,这些孩子几乎都在很短的时间变得不爱说话了,哪怕说话也会变得口吃结巴,甚至哆嗦发抖。

  研究人员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之后,开始对这些孩子进行心理疏导。但是无论如何,这些可怜的孩子们都无法恢复之前说话流利的状态,这种对语言的恐慌会伴随他们的一生。

  只要几句话,就让人患上终生不治的心理疾病,一辈子活在阴影中。因此被称为魔鬼实验。

  人的本性其实是不喜欢负面的感觉,越是做坏事的人就越迷信,就是因为他们需要找到一个心灵寄托,证明自己做的是坏事,是应该的,是替天行道。他们内心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坏人的。所以做坏事的人,总会为在自己找到一个合理的理由。可能这种理由很荒唐,但是只要能骗过自己的大脑,那么就没问题了。

  无论理由多么的扯淡,只要你自己相信,那么就可以骗过自己的大脑。人的理智和潜意识,从来都不是一致的。潜意识会影响理智,但理智也可以影响潜意识。所以当你自欺欺人之后,做过的坏事就不会有任何的心理负担。这就是大脑的一种保护机制。人生来不是邪恶,但真的是生来自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