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渊卷·词条释义-第4/7页



  之所以会这样,也是潜意识的一种自我保护。因为大脑虽然是最精密的仪器,但是信息处理能力也是有限的。大脑的运算能力有限,如果同时进行逐字分析和整体分析,会造成不必要的精力损耗。这个可以参考电脑CPU的处理运算能力。所以在‘节能’的前提下,在处理一些信息的时候,大脑会自动调整模式。陌生一点的东西,会注重细节。而熟悉的东西,则是整体优于细节。

  古人说温故而知新,就是说人在读一本书的时候,最开始得到的消息,其实是细节的,碎片化的。而多次阅读,熟悉之后,才能以更加整体的角度,去认知这本书的内容。

  潜意识永远是以保护自身为第一准则。潜意识永远不会破坏这一点。所以这种大脑阅读模式的切换,本身只是潜意识为了保护大脑的处理器,所以采取的降温手段。所以习惯性的脑补,本质上是一种保护。当你获得了一段内容后,大脑不会凭空生成内容,而是会先从大脑已经存在的记忆中挑选合适的片段,进行补充。这种补充就是脑补。这也是节省大脑的算力。记忆不是毫无用处的,而是作为大脑处理信息的素材补充。

  本书杜撰。

  一本书,一篇论文,或者是写的任何东西,这都是自己的作品,是你自己思想的凝结。所以每一个字都是你自己写出来的,你肯定对每一段每一句都无比熟悉。以至于你在检查的时候,其实是很难一字一句的看,因为太熟悉了,你潜意识在脑补正确答案,因此你的视线会忍不住的快速往下飘。

  因为在作者本人的大脑里,这不是一个一个的汉字,而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所以大脑会注重全体性,而不是细节。这就是整体性知觉会优先于细节。所以当自己去检查的时候,一些看起来很明显的少字、缺词、错字,却因为大脑对剧情的完整性脑补,而直接忽略,根本看不出有什么问题,甚至觉得完全没错。

  而读者或者旁观者,因为没看过这些内容,阅读的时候自然会很慢,先在脑海中有每个字,然后是一句话,然后是一段剧情,才有的画面。因此,能很快的看到书中的错别字。

  如果一个人在与别人会面时精神处于非常激动的状态,那就会大幅增加其获得浪漫感觉的机会。也表明,在惊慌、激动和爱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当人居于危险的情境中时,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形成相应的恐惧之情,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个时候,人的潜意识为了安慰惊慌失措的自己,潜意识会对自己的生理表现寻求一个合适的解释,这时候是会避免“吊桥”环境的危险性刺激,从而微量的麻痹自己。于是爱情就变成了一个很好的解释。

  对于潜意识来说,就是一句话,好死不如赖活着。所以潜意识宁愿让你陷入一场无疾而终,甚至痛苦万分的恋爱,都不会让你的在生理上有损伤。因为潜意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首先保护的身体而非灵魂。

  潜意识在危险情况下,直接对生理唤醒进行了错误归因,即对于吊桥上的一些人,本来是危险的环境致使他们心跳过速,但是他们却将这错误地理解为是另一个人的魅力所致了。

  所以很多女生在理智的时候,是不会选择那种不良选项的,甚至她内心也是下意识觉得危险,害怕的。但恰恰是这种下意识的危险害怕,导致她慢慢以为这是一种心动。

  又称福勒效应、星相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并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比如算命先生还有星座,都是这个原理。

  幸存者偏差指的是当取得资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此资讯可能会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这是由优胜劣汰之后自然选择出的一个道理:未幸存者已无法发声。

  人们只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与幸存者偏差类似,数据的筛选还导致“伯克松悖论”,以及电话民调偏差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