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渊卷·词条释义-第3/7页
1796年的德国歌廷根大学,有一很有数学天赋的个19岁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每天例行的三道数学题。像往常一样,前两道题目在两个小时内顺利地完成了。第三道题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是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17边形。青年做着做着,感到越来越吃力。他觉得这是导师给自己提升了难度,于是认真的研究,可还是毫无进展。但是这却激起了青年的斗志,他开始尝试着用一些超常规的思路去寻求答案。用了整整一夜,青年长舒了一口气,他终于做出了这道难题!
第二天,他对导师说第三道题对自己来说太难了,辜负了导师对他的期望。但是导师看到那第三道题后,当场惊呆了。因为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是昨天导师自己钻研无果后,不小心夹在青年的作业里。这道题阿基米德没有解出来,牛顿也没有解出来,这个青年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
这个青年,就是有数学王子之称的高斯。多年后他回忆起这件事,总是说当时如果有人告诉他,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他不可能在一个晚上解决这道题。
发自肺腑真诚的夸对方,然后注意对方的表情,如果发现你夸到了点子上,接下来马上进行你的心理暗示,让你的存在和对方刚刚被夸的愉悦心理达成被动的连锁反应。比如你夸对方很好,对方很开心,你马上就要说,我觉得你和我在一起之后才这么好了,你和我在一起总是这么开心。时间久了,对方就会在潜意识里,把开心的心情和你连接在一起。你就成功了。
把活青蛙放进热水锅,它会迅速跳出。但把它放进冷水里慢慢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等水温高到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于是被活活煮死。
越是突变事件,就越容易引起人们警觉,反而不易对人造成真正的威胁。真正容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恶化无法察觉。
名称为杜撰,效应内容为真实。
人在观测或者感知到自己所处环境的时候,或者说观察到自己形象的时候,会变得克制冷静。而如果观测不到,就会变得极端。
电梯最开始的时候是没有镜子的。早期的美国很多人都选择在电梯里作案。警方破获了一些案子之后,发现这些犯罪的人,都有自己体面的工作,而且也没有犯罪前科。
但是在电梯狭小封闭的环境,人和人的距离又比较近的时候,人的理智思维会被慢慢消退,一些乱七八糟的想法就开始逐渐充斥大脑。当然最多的就是关于艳遇的幻想。
同时,人是一种很容易被情绪操控的生物。理智思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其实都是很罕见的。很多人认为自己理智,其实完全不理智。
只要有一些让人感兴趣的东西,人的情绪就会变得不可控,理智会被瞬间抛弃。
而电梯犯罪案也就是这么产生的,可能你本来就是一个好人,但是在那样的环境下,那样的空间下,在情绪的撩拨之下,瞬间上头,然后在一秒钟内铸成大错。
当你理智思维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晚了,你已经做完了犯罪的启动环节,这时候紧张、害怕、兴奋的心情交杂,情绪再上头,就不管不顾了。
在心理学家发现了这个原因之后,警方尝试了播出广告,张贴警示,增加人手等方式,但都不能减少电梯里的犯罪率。最后,在心理学家的建议下,电梯了摆放了镜子。随后,犯罪率直线下降。
原因就是当人情绪上头,有犯罪冲动的时候,会从电梯的镜子里看到自己的样子。这种直视自己的感觉,会在潜意识提醒自己的身份和行为,增强对犯罪的羞耻心理。
而就是这种“提醒”出来的羞耻心理,会让人瞬间冷静。在这种心理作用的影响下,这种因为情绪失控导致的突发行为,直接被有效遏制。后来随着科技发展,电梯里的镜子少了,但是电梯墙壁一定是可以反光的。
本书部分杜撰。潜意识对自我认知的事物,是有一种盲目自信的。整体性知觉优于细节。在熟悉的领域,人的大脑会进行习惯性脑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