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火山三大殿-第3/4页



    朱棣颁布完《应求直言诏疏》,很多言官上书指出不应该迁都,过了几天,朱棣就颁布另外一个诏书《禁谤讪敕》,主要内容就是说禁止诽谤朝廷,可见朱棣的第一个诏书并不是真正的想听取意见,而是做个样子而已。

    早在永乐初年,萧仪还没有入朝为官的时候,在江西的家乡就听到了采木工人编唱的《伐木谣》,听了这首描写伐木工人艰辛悲惨的故事,这个文艺青年也写了一首诗歌,具体内容如下:

    永乐四年秋起夫,只今三载将何如。

    无贫无富总趋役,三丁两丁皆走途。

    山田虽荒尚供赋,仓无余粟机无布。

    前月山中去未回,县檄仓忙更催去。

    去年拖木入闽关,后平山里天正寒。

    夫丁已随瘴毒殁,存者始惜形神单。

    稚子多孤母多老,几度临门望归早。

    火伴还家始报音,遗骸已润荒山草。

    官家役簿未除名,孤儿嫠妇仍登程。

    去年丁壮已殒殁,今年孤弱知无生。

    君门如天多隔阻,圣主哪知万民苦。

    但闻木数已将完,王事虽劳莫怀土。

    诗歌的内容就是:永乐四年开始,所有的男丁都去服役。有一个伐木的农夫,家里的田地已经无人耕种了,却还要缴纳官府征收的田赋,家里的粮仓没有余粮了,也没有做衣服的布匹了。前几个月农夫去山里伐木还没有回来,官府依然连续催交田赋。去年伐木到了福建,后来入山正是天寒地冻的时候。这个农夫中了瘴气已经死亡了,幸存下来的人少之又少。他年幼的孩子和年老的母亲多次站在家门口望着他出门的那条路,盼望着他早日归来。跟他一起去服役的人回来告诉他的家人,他已经中毒身亡了。但是政府服役的名单上面还是有他的名字,这样的话,他家里的孤儿寡母就要继续去服役,去伐木。身体强壮的男丁尚且中了毒气,客死他乡,更何况这些年幼和年老体弱的孤儿寡母,可是皇上跟我们如同隔着一条天河,怎么可能知道百姓的疾苦。听说伐木工作已经快结束了,各位工人虽然艰辛劳苦,但也是在给国家办事,劝各位就不要怀念故土了。在这首诗歌中,萧仪描写了上山采木工人的劳累艰苦,哀叹皇帝不知民间疾苦,委婉的批评当朝政局,最后两句不敢公开怼朝廷,说农夫虽然辛苦但也要跟国家保持一致。

    这次朱棣让大家直言上书,萧仪还有邹缉、李时勉等人都勇敢上书,指出营建北京城以来的各种弊端。太子这次特别老实,因为他长记性了,自从朱棣登基以来,太子之位来之不易,很多人为此付出了生命。被立为太子之后,朱高煦等人依然坚持不放弃的原则,继续加害太子以及太子身边的辅佐大臣,而且朱棣也多次怀疑太子要夺取帝位,所以太子身边的人一直被打压,被杀,经历了这么多残酷的斗争,太子学聪明了,以前你让我说话,我说了,但最后都是错,现在我保持沉默,不说话看你还怎么找我的碴。反正已经有那么多人上书反对了,也不差我一个。

    太子在这次的风波中,一直是冷静观察,保存实力。所以这次朱棣被朱棣贬官的人和下大狱的人都没有牵扯到太子以及太子身边的辅佐大臣。太子的这一举措也暂时缓和了和父亲朱棣之间的紧张气氛。

    那为什么大家都直言上书,为什么李时勉和邹缉没有被杀,也没有被贬呢?

    事实是,李时勉当时上书的内容大多数是批评一些官员的政务,并没有言及皇上,而且李时勉书里的内容大多数是特别实用的建议,所以朱棣暂时放过李时勉。大概半年之后,李时勉反对北征,有人就趁机诬陷,说李时勉诽谤皇上,这个诬陷可谓正合朱棣的意,朱棣顺势就把李时勉关进了大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