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火山三大殿-第2/4页
第二:赋税徭役沉重。北京营建的过程中,前前后后有上百万的民众参与其中,那么种地的人就少了很多,特别多的田地因此荒废。官服要的东西很多,老百姓甚至连做饭烧火用的柴火都没有了,即便如此,官府依然收很重的赋税,老百姓已经没有活路了,吃的没吃的,也没有时间种地,还要被官服要这要那,老百姓实在没有办法了,只能呆坐在屋里,唉声叹气,哭声连连。
第三:买办科派之苦。营建北京城需要的材料非常多,数量也大,朝廷没有储备这些材料,就下令到地方,让地方摊派。官府弄不到,就强迫百姓出钱到各地购买,老百姓没办法,就凑钱,借钱。前几年的买办一种大青颜料,本地没有,只能到外地购买,外地大青的价格就高达一万六千贯,官府还说不合格,就是让给他们好处,必须贿赂才算你的东西合格。
第四:动迁之灾。营建北京城的时候,大范围的百姓都要搬迁,搬迁的号令下来以后,就要快速搬走,官府找来一些人,逼迫百姓迅速搬家,百姓还不知道要搬到哪里,就被拆了房子,很多人衣服都还没穿好就被赶出去了,有一些孤儿寡母任凭人驱赶,坐在路上嚎啕大哭,没有办法。有的人刚找到一个地方安顿下来,就又被赶走,连续搬了七八次才能安定下来。
最后邹缉建议朱棣停止正在建的一些工程,遣散工匠,减免赋税,惩治贪官,赈济灾民,并且把都城迁回南京,除了邹辑,还有李时勉等人也上书,大家都反对迁都,只见迫于压力不敢说,这次三大殿被烧毁,大家终于逮到机会,可以放开了说了。毕竟大多数当官的人都是有良心的,他们读书当官的目的就是报国济民,在其位,谋其事。他们平时都知道百姓的苦,但是不敢说,也不能说,如果说了,小则贬官,大则没命。
吏部主事萧仪也给朱棣上了一封《应求直言诏疏》,内容也是反对迁都的。他还给朱棣提出三个建议,具体如下:
第一:陛下可以等待天气凉爽的时候回南京,给太祖扫墓,继续以南京为京师,营建北京的事情等老百姓缓一缓,让他们喘口气,再行商议。这就是让朱棣还都南京,言外之意就是迁都是错误的。
第二:如果陛下还想以北京为都城,那么就应该在奉天门前(当时已经是一片烧毁的废墟),虚心接受文武百官的意见,暂缓营建北京城。就是说让朱棣一个人站在奉天殿门口,让大家对他批评,指责,数落。这个建议想想都不可能,朱棣数落你们还行,你竟敢让朱棣站在那里,任凭你们责骂,,敢提出这样的建议,真是不要命了。
第三:朝中有一帮小人不怕上天的示警,依然坚持让陛下加快营建北京城,如果陛下继续听信小人之言,不顺应天意,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就是我不敢想的事情了,意思就是这一次大火烧毁了三大殿,如果继续违背天意,那么说不定紫禁城会迎来更大的灾难,我就不明说了,陛下您自己好好意会吧。
朱棣还是那个朱棣,他看了萧仪的文书,怒气冲天,萧仪啊萧仪,让你提意见是为了表示我朱棣广纳善言,虚心听取群臣意见,你还真当自己是根葱了,还批评起我来了,你给我等着,找到合适的机会一定收拾你。
一些大臣看出来朱棣对萧仪的不满情绪,又开始表演经典的戏码,揣摩圣意,煽风点火,这些人训斥萧仪上书的内容就是胡说八道,忤逆皇上。朱棣在这几个氛围组的气氛烘托下,也开始了表演,只见他大声的怒吼:“当初我跟大臣们商量了好几个月,权衡利弊,多次商议,才决定迁都北京,这是大家共同商议的结果,难道是我自己轻易下的决定吗?”然后就以诽谤皇帝的罪名把萧仪下大狱,不久就被杀了。
所以说,千万不要跟皇帝对着干,他让你提意见,就听听而已,认真的话你就输了,大才子解缙是一个,萧仪又是一个,他们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永乐年间有很多大臣死于直言上谏,但后来的人没有引以为戒,还是死脑筋,不爱惜自己的生命,这下好了,你好心好意为皇上着想,但人家不领情,还要你的命,后面的人记住教训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