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欲兴算学-第2/2页



  萧绍瑜由衷暗赞。

  从物理学的视角分析,骑兵疾速冲锋时,动能极大。

  人、甲、马的质量,冲锋的爆炸速度,决定之。

  此时强行转弯,危险类似于立交桥、盘山道的急转弯。

  此类情况,后世通常限速三十。

  偶有时速七八十公里者,也不一定出事。

  然而时速飙到一百公里以上,大概率冲出弯道,跌落山涧。

  也就是说,疾速冲锋的骑兵,是很难改变方向的。

  这不仅对骑兵的骑术要求极高,对战马的要求同样极高。

  那一瞬间,骑兵必须立刻作出转弯指示,战马则需心意相通,且拥有足够的力量。

  在这一点上,部落骑兵具有着天然优势。

  他们自幼长于马背,战马已是他们身体的一部分,如臂使指。

  于爆发力、耐力、负重力等方面,草原马也完胜江南马。

  故北魏多重骑,南梁多轻骑。

  想想后世成吉思汗征服世界的蒙古骑兵,就能体会到鲜卑部族骑兵的强悍。

  实际上,鲜卑元氏(拓跋氏)与蒙古孛儿只斤氏,皆起源于东部草原。

  北魏建国后,那些仍然留在东部草原的鲜卑人,可能就是后世蒙古人的祖先。

  当然,细究起来蒙古人要更强悍,因为他们掌握的科技更先进。

  传统方面则多有相似,比如他们行军可以不带军粮,备好马奶酒就好。

  他们的军粮来自于掠夺,甚至可以食人肉、喝人血。

  据此可知,元沐敢于南下决战的信心中,以此法弥补军粮不足,必是其中之一。

  当然,草料不足的问题不会得到彻底解决。

  在食量上,草原马要大于江南马,而淮南草场有限,无处可抢。

  日后,这也将成为萧绍瑜,放弃优先发展骑兵理念的重要考量。

  须知草场多了,便意味着农田少了。

  而农田的减少,必动摇农业经济体系,可以安置的百姓数量亦必随之下降。

  粮米是地里长出来的,织布的棉花亦然,织锦(绢)的蚕丝则离不开桑叶。

  须知南梁调、租是征收实物的。

  《隋书·食货志》有载:

  “其课,丁男调布绢各二丈,丝三两,棉八两,禄绢八尺,禄棉三两二分,租米五石,禄米二石。丁女并半之......”

  粮米、绢布产量的下降,可动摇南梁的调、租体系。

  同时,市面上商品粮、绢布的减少,相关商业势必凋敝。

  故若大面积开辟草场,将动摇南梁的经济优势。

  萧绍瑜的理念是,优先发展优势领域。

  他不可能为了发展骑兵,弱化优势领域。

  何况纵有草场,优质战马,人的因素也很难改善。

  南梁人可以长在马背上么?

  不可能的。

  淮河以南,多江河,舟船才是南梁常用的交通工具。

  《梁书·武帝纪》载曰:

  帝欲兴算学,以之发展生产。

                                     .

  闲话风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