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写在前面:后位上的博弈-第2/2页
作为政治婚姻,为人厚道的刘秀算得上守诺重信,在开国称帝后,他不但封了郭圣通为皇后,立了郭圣通所生皇长子刘彊为太子,还把郭圣通的娘家人全都赐以高官显爵,郭家的付出,就像当年的「天使投资」那样上市变现了,成了可以世代传袭的荣华富贵,收获丰厚。
可是,在这份基于政治联盟的婚约中,却有两个人不愿守约。
第一个人是郭圣通的舅舅真定王刘杨,刘杨在刘秀登基不久兴兵作乱,意图称帝,背叛了盟约;第二个人是郭圣通自己,母亲是真定王翁主、父亲是一郡豪强的郭圣通,从小养尊处优、才貌出众、衣食无忧、地位尊荣,她内心不在乎金钱权力,也不在乎名位,她想要得到的,不仅仅是后位,还有刘秀的真爱,根本没有遵守政治婚姻「利益高于真情」的约定。
这是她性格越来越暴烈、与刘秀冲突越来越多的根本原因,因为真爱,她才不愿隐忍,不愿与阴贵人分享丈夫,更忍不了刘秀对阴丽华的偏宠,而越是争,越是夺,她离刘秀的心就越远。
按意大利社会心理家弗朗西斯科·阿尔贝隆尼在《看透人性的弱点》一书中的话来说,那些已经走入男性世界、才能出众的女人,总是误以为自己会得到男人更多的欣赏,却忘记了雄性心理常常是需要被仰视的。
郭圣通虽然出身高贵、才貌出众,却始终受到刘秀猜忌,与温婉隐忍的阴丽华相比,郭圣通过于强势,而她身后的河北真定势力也在刘秀定鼎之后迅速遍布朝廷,与刘秀旧部、起家南阳的云台二十八将之间发生严重的利益冲突,在南阳势力与河北势力之间平衡博弈的刘秀为巩固皇权,刻意打压郭后与太子势力,最终以牵强的理由废去郭圣通后位,而立同样来自南阳的阴丽华为后;又废太子刘彊,改立阴丽华之子刘阳为太子。
郭圣通的父家是富可敌国的豪强,母氏是带甲一方的王侯,堪称天之骄女,本可割据一方、顾盼自雄,奉自家舅舅为天下主,却因了一时的心动,将江山美人都送作那年轻农夫的画图,最终爱与天下都飞灰烟灭。建武十七年,刚刚人到中年的郭圣通便被刘秀逐出宫外,去到儿子刘辅的封地当王太后,坐看刘秀与阴丽华夫妻恩爱白头,自己郁郁而终。
她不是输给了阴丽华,更不是输给了自己强势独立的人格,她是输给了那样男尊女卑的时代,输给了女人痴情的宿命,用尽手段、奉献所有仍挽不回你的目光,太后之尊、敌国之富,又岂是目空一切的郭圣通此生所求?
相比郭圣通,阴丽华在感情上顺遂得多,她与同样性情温和的刘秀青梅竹马、夫妻情深,脱开帝后的身份,他们二人也不过是民间的一个温顺农夫与小家碧玉之间温润如水、淡极而甘的寻常爱情,刘秀虽然身登帝位,骨子里却与阴丽华一样接地气,忠厚温顺,没有世代豪门的郭家人那种骨子里的骄气、傲气、躁气。
建武十七年,皇后郭氏被废,贵人阴丽华受封为皇后。刘秀堪称历史上最痴情的皇帝,他不但于少年时已钟情于阴丽华,还在阴丽华位列贵人时不断为她抱屈,下诏表示郭圣通的皇后位置是阴丽华固辞不就的,并无故废去郭圣通的皇后之位,将阴丽华所生长子刘阳(后改名刘庄)封为太子,废郭氏、立阴氏后,宫中不另蓄妃妾,阴丽华在位二十四年,死后与刘秀合葬于原陵,谥号「光烈」。
阴丽华的兄弟全都追随刘秀开国辅政,阴兴、阴识等人均为性格平正、谦逊有为的君子,而郭圣通的母家、雄据一方的真定王刘氏则常有越权篡位之心,数百年中为外戚把持、两度亡于外戚之手的汉室对强势的外戚常有戒备之心,这或许是刘秀选择阴丽华为皇后乃至太后的最深层动机。
虽然背后有种种势力的博弈,虽然起初也曾有过离乱与另娶,但无论如何,史书中没有哪一位皇后曾得到如此不离不弃、不改初心的深情。
阴丽华,少年时为父兄宠溺,长成后得夫君情重,年迈时有儿子孝爱,这个女人的一生,富贵平安,受尽尊宠,得尽情义,却始终能待人温婉谦和、隐忍包容,的确有不凡而美好的品德与心性,内在之美,犹胜于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