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回 千古奇丐-第4/6页



    

        为了筹钱,武训还把长辫子剃掉,只在两边额角各留一撮桃形的短毛,装扮成戏里的小丑模样,以获得别人的施舍。卖头发的钱成了他兴办义学的第一笔资金。

    

        周围的许多人看他不回家,也没有固定职业,东西流浪,口口声声要办义学,嘲笑他害了“义学症”,他无动于衷,唱歌做答:“义学症,没火性,见了人,把礼敬,赏了钱,活了命,修个义学万年不能动。”

    

        要饭时,遇到吝啬不给东西的人,他唱着:“不给俺,俺不怨,自有善人管俺饭。”

    

        当遭遇声色俱厉的谩骂时,仍然温和以对,他唱道:“大爷大叔别生气,你几时不生气,俺几时就出去。”

    

        武训把要来的钱都积攒起来,要来的干粮,好的完整的卖掉,换成钱攒起来。自己只吃粗劣、发霉的食物和菜根、地瓜蒂等,边吃边唱:“吃杂物,能当饭,省钱修个义学院。吃的好,不算好,修个义学才算好。”

    

        武训一天到晚不停的工作着,没有休息的时间,他干别人不肯干,不屑干,或不会干的活。推磨都是牲口做的活,他常为人家干。碾米要在大太阳下工作,他汗流浃背的乐此不疲。每当农民农忙的时候,他常去打短工替人割麦子。此外,还替人家大清早打扫茅房,出粪晒干后做肥料。有时也帮人挑水浇园,挑粮食,挑笨重东西等,按照路程远近和重量计算报酬,收入可观。有时遇到个别不给钱的他也不去争。

    

        他有时还象个江湖杂耍艺人一样到各处的庙会集市上耍把戏,以取赏钱。表演全身倒立“扛大鼎”,以手代脚做“蝎子爬”,翻身跳“打车轮”,趴在地上给孩子做马骑,还有锥刺身、刀破头等节目,甚至吃毛虫蛇蝎、吞石头瓦砾等等。

    

        另外,他还为人做媒红,当邮差,拣收破烂,扎棉花,纺线等。武训就这样到处流浪,工作,要饭,漂泊。晚上就睡在人家的磨房,灶屋,或者是破庙里。每天深夜他还在如豆的灯光下搓捻线绳,绩麻缠线,边绩麻边唱道:“十线头,缠线蛋,一心修个义学院;缠线蛋,接线头,修个义学不犯愁。”

    

        二十九岁的时候,武训用多年的积蓄,买了四十五亩便宜的低洼盐碱地并唱道:“只要该我义学发,买地不怕买碱沙;碱也退,沙也刮,三年以后无碱沙。只要该我义学发,要地不怕要大坑;水也流,土也壅,三年以后平了坑。”

    

        三十八岁那年,山东遭遇大旱,饿死很多人。武训用自己的钱买了四十担高粱赈济百姓。武训的哥哥不务正业,常向他借钱,亲戚朋友也纷纷要求周 济,武训正色道:“不顾亲,不顾故,义学我修好几处。”

    

        反而武训乡里一对孤寡的婆媳两人,靠要饭为生,武训慷慨的赠给她们十亩地,还说:“这人好,这人好,给她十亩还嫌少。这人孝,这人孝,给她十亩为养老。”

    

        经过多年的辛劳,武训终于积少成多,存了一笔数目可观的钱。他打听到本县有一位举人杨树芳,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值得信赖,想把钱存放在杨家,于是跑到杨府求见。由于他是乞丐,主人拒而不见,他便在大门口一跪就是两天,最后终于感动了杨举人。武训把乞讨积钱、兴义学之事原原本本叙述一遍,杨举人大为感叹,不但答应帮他存钱,并且表示要助他办学。

    

        光绪十二年,武训49岁,已置田230亩,积资3800余吊,决定创建义学。第二年,两名开明地主仰慕武训的为人,联合捐出土地,做义学的基地。武训开始到各地购买砖瓦木料,自己押送。每天早起晚睡,和工人们在一起,搬砖打水,事事亲力亲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