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回 千古奇丐-第5/6页
光绪十四年,花钱4000余吊,在柳林镇东门外建起第一所义学,取名“崇贤义塾”。武训用了整整三十年的时间来实现他的理想,在这三十年里,他受尽苦难,但始终坚定的一步步迈向目标。学校建成后,武训亲自跪请有学问的进士、举人任教,跪求杨树芳做学董,主持义塾,跪求贫寒人家送子上学。当年招生50余名,分蒙班和经班,不收学费。开学当天,准备了丰盛的筵席招待学董、老师和乡绅,武训自己却在外面向来宾磕头致谢,坚决不肯入席。宴会后吃些残羹冷炙而心满意足。
义塾成立后,武训实现了心愿,但依旧要饭为生,依旧住在破庙里面,学生们集体跪求他住来义塾,他也不肯,说:“我过的生活自己不觉的苦,只要你们努力学习,我比什么都快乐。”
一天大风,庙屋上的瓦刮下来,落到头上,砸的头破血流,他却悠然自得的唱着:“打破头,出出火,修个义学全在我。”
平时,武训十分关心学生的读书情况,常来义塾探视,对勤于教事的塾师,叩跪感谢;对贪玩、不认真学习的学生,下跪泣劝:读书不用功,回家无脸见父兄。一天清晨,学生都已到齐,塾师却尚未起床。武训悄悄地走进塾师的卧房,不声不响的跪在床前不住地流泪。塾师醒来后,武训说:先生睡觉,学生胡闹,我来跪求,一了百了。还有一位塾师请假回家,逾期不归。武训步行60华里赶到塾师家,孤身等候在门外一个通宵,塾师羞愧万分,再不敢超过期限。师生们感动于武训的真挚诚恳,没有一人再有一刻的疏忽怠慢,义塾的学风非常勤谨严肃。
山东巡抚张曜听说武训的义行,特别邀请他见面。他衣衫褴褛的步行到济南府。会面时,一面和张巡抚侃侃而谈,一面不断的捻着线头。他的率真纯朴令巡抚大为感动,下令免征义学田钱粮和徭役,另捐银200两,同时奏请光绪帝颁以“乐善好施”匾额。清廷授以“义学正”名号,赏穿黄马褂。这本是至高无上的荣耀,但是在钦差面前,武训却不愿意下跪谢恩,也不愿意穿黄马褂,说:“义学正,不用封,黄马褂,没有用。修个义学万年不能动。”
光绪十六年,武训资助了证和尚230吊钱,又在今属临清市的杨二庄兴办了第二所义学。
武训一心一意兴办义学,为免妻室之累,他一生不娶妻、不置家,过着牛马的生活,不曾在自己身上花过一文钱。晚年声名远播,各处男女老幼无不对他表示敬重欢迎。无论走到什么地方,一到吃饭的时候大家都东拉西扯的争着请他到家里吃饭,受到殷勤的招待。
五十五岁那年,武训聚集了很多图书,创设读书会,专供没有钱买书的人自由借阅。有时他还携带图书到村镇的集市庙会上巡回展览,供乡亲们阅读。还大量翻印浅显的学习文章和书籍,免费散发给农民。同一年,朝廷官员,学部侍郎裕德到山东视察,武训在大街上拦轿募款。裕德捐给他两百两银子。
光绪二十二年,武训用资3000吊于临清御史巷办起第三所义学,取名“御史巷义塾”。
现在的我,就在这第三所义塾教学,我本人是被武训老先生,不远千里从直隶省请来临清的,说是请来,不如说我早就对武训老先生的名声仰慕以久,心中更是敬佩他的为人,当武训老先生来找到我的时候,我二话没说便收拾行李,跟他来到了御史巷义塾。
现在,我在义塾走廊望着武训老先生离开的背影,他和身形有些佝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了走廊的尽头。
当一个人知道了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武训知道自己的目标是要修办义学,让孩子有学可上,所以他可以忍饥挨饿,可以抛下尊严吃蛇蝎,学牲畜叫,跪下来求有学问的人到学堂讲学,这些都是为了完成他的目标,所遭遇的苦难皆是他修办义学道路上的必须的积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