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回 千古奇丐-第3/6页
武训原本没有正式名字,是那种穷得连名字都没有的贫民。他因在家族同辈兄弟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武训这个名字实际上是个赐名,在他老年时,朝廷为嘉奖他的兴学义举而给他取名为“训”。
武训自小家境贫苦,却非常渴望读书。经常跟着有钱人家的孩子走到学屋的门口,偷听人家念书。其他的孩子见他衣衫褴褛,都耻笑他,侮辱他,甚至打他骂他,他都不以为意。一天,他鼓足勇气闯进门去,请求私塾先生准许他入学念书。私塾先生不但不同情他,反而辱骂他:“你这穷小子,怎么能到这里来呢?还不快滚开,你想偷东西吗?” 拿着戒尺恐吓他,赶他出门。从此,武训不再提念书的事情。
武训7岁时父亲死了,家庭陷入困境,随着母亲乞讨为生。武训年纪虽然小,但对母亲十分孝顺,每逢要到干净可口的干粮,都一定带回去给母亲吃,从来不肯自己吃。
武训15岁时,到姨父张老板家当童工。虽然是一个没有成年的孩子,但是为人非常忠诚浑厚,勤勤恳恳的工作。姨父没有因为他们是亲戚而给予些微的优待,反而变本加利的把他当成年工人使用,什么粗笨活都找他。每天忙碌的操作,生活像牛马一样。姨父还从来不给工钱,觉得赏他一碗饭吃,已经是很厚的恩惠了,常常打他欺侮他,武训都加以忍受。因为过于忠厚,周围人把他当傻子来讽刺讥笑,他也不予理会。
17岁时武训到李举人家当长工。一天姐姐托人捎来一封信附了几吊钱,李举人欺武训不识字,把信给他,把钱吞了。过后知道提出质问,李举人不但矢口否认,还把武训痛骂了一顿。一次喂猪时,不小心把猪食洒在地上,也被打得遍体鳞伤。一年除夕,给主人贴春联,因为不识字,把春联上下贴倒了,主人认为大不吉利,拳打脚踢,又吵又骂,不许他吃饭,罚他一夜不睡觉,在风雪严寒中在院子里站了一个通宵。
武训做长工三年,没有支过工钱。因为母亲生病,向主人讨要工资。没想到,李举人拿出了一个假帐本,硬说早把工钱付清了。武训不识字,气得目瞪口呆,欲哭无泪,苦口争辩,反被诬为有意讹诈,最后被打得头破血流,推出门去。
被欺骗后,武训在庄子上的小庙里昏睡了三天。醒来后,细细思量,体悟到自己受尽欺辱,都因为不识字。而周围象他这样的穷人还有很多,如果不念书,永远没有出路。于是萌发了兴办义学的念头。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一旦建立了目标,武训便以一生的苦行和执着来实现。然而以赤贫之身办义学,旷古未闻,难度可想而知。一个乞丐,不图名,不为利,胸怀大志,从此开始了新的人生。那年是1859年,21岁的武训开始行乞集资。他手使铜勺,肩背褡袋,烂衣遮体,边走边唱,四处乞讨,足迹遍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
他每天开开心心,念念有词的唱歌,歌词似诗非诗,似歌非歌,有声有色,有内容,有韵脚,全都与兴办义学有关。无论别人问话还是嘲笑,他都以唱歌做答;无论劳作还是休息,他都愉快的歌唱。
他到处出卖自己的劳力,苦活累活抢着干,过着牛马式的生活,目的就是为攒钱办学。牲口做的苦力活,武训不以为苦,总是高兴得一边唱歌一边欣然乐为。
武训时常唱道:“扛活受人欺,不如讨饭随自己,别看我讨饭,早晚修个义学院。出粪,锄草,拉砘子来找,管黑不管了,不论钱多少。给我钱,我砘田,修个义学不费难。又当骡子又当牛,修个义学不犯愁。”
一年后武训辛苦积存的一点钱,却都被姐夫骗去了。他气得吃不下饭,口吐白沫,几天后心中释然的,说道:“只见好人盖高楼,没有恶霸行到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