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流——商,优,戏-第8/15页





    大药铺的生意历来都是不错的,一年四季总有生意,无所谓淡季旺季。就是不景气的年月,也没有药铺关门倒闭的,除非遇到兵灾。中药铺所需的原材料都是用上百斤重的大秤买进,再用小戥子论钱算分卖出,相当赚钱!有些医生跟大药铺有利益关系,便总是指定病人到特定的药铺去抓药,为防止病人另挑他店,常特地开上一些只有他指定的药铺才有的奇怪药引。

    现在有些医生,也会通过只写代号不写药名的开方方式,迫使病人只能在医院里买高价药,而不能去较为便宜的药店买药。不过,新的医药改革要求医药分家,或许能解决这一问题。

    当铺是以物作抵押品,按物的实际价值打折扣借钱,并约期赎回的店铺。当铺还有典铺、解铺、解库、质库、长生库、僦柜、抵当所、流泉榜等不同的称呼。

    典当行——要想富,开当铺

    典当,是以一定的财产为担保,向有关金融机构进行借贷的商业活动,而当铺就是经营典当业务的店铺的通称。

    典当活动,中国古已有之。春秋时期,诸侯常以子嗣做抵押,待一段时间过后或事情完了以后再赎回来。汉代,典当活动在民间已很普遍,当时大才子司马相如曾把自己身上穿的袍子拿到集市上去赊酒,有了钱后再去把它赎回来。

    唐宋时,商人办的当铺和官吏办的当铺都已出现,人们常用“典”“质”二词来描述各种典当活动。韩愈曾说,一到灾荒年,典当业便大盛,“或因水旱不熟,或因公私愤负,遂相典贴,渐以成风”。

    唐代有不少官办当铺,利用手中的职权与民争利,影响极坏。唐朝曾下令禁止“官当”,禁令说:“如闻进列衣冠,或代承化胄,或职在清途,私置质库、楼店,与人争利。今日以后,并禁断,仍委御史台察访闻奏。”

    宋代的当铺更盛,佛教寺院做当押生意的叫“寺库”,商人开的叫“质库”“僦柜”“柜坊”;官办的叫“抵当所”。《宋史》说:“从都提举贾青请。于新口城外置四抵当,遗官掌之,……抵当以便民。”官办当铺的盛行可以抑制商人所开当铺的暴利,也可增加政府国库收入,所以久兴不衰。

    清朝的当铺,一般持有官发的“当帖”,每年按期纳税。那时的当铺带有半官半民的性质,铺中的伙计个个神气十足,不像其他行业的伙计那样满面和气。

    我国最早开当铺的是和尚

    现代意义上的当铺,出现在南朝。南朝崇佛,那时候每个寺庙都拥有很多的财产,僧尼们食肉饮酒,生活奢侈豪华。佛寺所设立的“寺院质库”是向民间开放的、以赢利为目的的当铺。寺院之所以开当铺,是因为钱多;同时,他们可以不必冒风险,坐享其成;而借钱给人又是“善举”,所以“寺库”就一点点发展起来。那时有个人叫甄彬,因缺钱用,曾拿一束苎给长沙寺库房质钱,以后有钱就赎回了苎,但苎中夹有黄金5两,于是便问寺库是否有人搞错了。寺库一查,才知另有人拿黄金来质钱,管库和尚误置苎中。从这里可以看到,小自束苎,大至黄金贵物,都可质钱,可见其经营范围之广。

    当铺中对内部人的称呼,也与其他行业不同。经理人称“当家的”,此外还有“头柜”“二柜”“包袱褡”“管库的”等。当铺内收当用银两计算,而且“拐零抹底”,原物能当一元的,只定五六钱。押当者因急于用款,往往只得任其宰割。

    典当行业的营业时间以秋冬两季为最佳,有“春添本,秋回利”之说。这是因为春夏两季当皮棉衣服的人多,当本就高;秋冬时多典当单衣、夹衣,当本就少。老BJ俗谚有“皮顶棉,倒找钱;棉顶夹,倒找嘎,夹顶单,倒拐弯;单顶棉,须加钱;棉顶皮,干着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