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流——商,优,戏-第7/15页
扬州人说:“穷人养病捧大碗,富人养病把药罐。”旧时“上等之人,无病服药;中等之人,有病服药;下等之人,病死不药”。药铺中数补药最贵,草药最便宜。
清代京师药铺中有“卖灵宝如意丹者,定价不二,先与银,乃付丹。每以纹银之得量若干,易丹如其数,钱则每百易丹一钱。治病神效,故人争之”,药铺老板以此发家。
清末上海雷允上药店,以治喉疾的六神丸著名,行销海内外,根据海关贸易手册记录,该药铺仅六神丸一项,每年出门价值银数十万元。可见其利润之高。
各种药材之中,以人参为贵。“十金易一两,又苦杂赝真。投之汤剂中,日饮仅数分。”人参采之不易,成本较高。非达官贵人富豪,不能常吃参。在一般药物中,又有生药和熟药之分,它们的价格也不同,有些生药煮热,为防霉虫,其营养成分少了,价格也就便宜了。
明清以来几个著名的大药铺
明清以来,我国南北各地都出现了一些著名的药铺,它们或以规模取胜,如“红顶商人”胡雪岩创办的胡庆馀堂;或以特长知名,如浙江塘栖镇专卖痧丸的致和堂等。现略举南北数家药铺加以介绍。
杭州“日生堂”,创建于明天启年间。余姚人朱养性以医游杭,他尤擅长于外科药,其所配的膏药特别灵验,其中以铜绿膏、鸡眼膏最为著名,其药铺设于杭州的大井巷。他的子孙也继承祖业,虽然其中也有在外做官、经商者,但晚年都回到大井巷日生堂,聚族而居,约有300多年。太平天国时期,药铺因战争被毁,后又恢复,该族人仍旧居住在那里。铺内的营业之事,则由各房轮流经营,药堂依旧兴盛。
清代BJ城中有上百家中药铺,如以祖传秘方取胜的回春堂等;也有专校医生处方配药的,如万春堂;还有一种以丸散膏丹为主,兼配饮片的药铺,以西鹤年堂和同仁堂最为有名。
同仁堂老板姓乐,祖籍浙江宁波人,远祖是位摇串铃的江湖郎中。到了乐梧岗手里,因乡试不中,绝了做官的念头,在前门外大栅栏处开了个同仁堂中药店,三间门面,经营则由家族各房轮流管理。同仁堂丸散膏丹名扬北方,据说康熙皇帝有次得病还是服了同仁堂的药才好的。
大药铺的优势
大药铺内一般有坐堂医,或者掌柜的略通医道,可以为病人适当诊治。大药铺选择药料精益求精,专门由铺内经验老到的人去各地采购药材。大药铺一般有自己的制药场,由专人制作,如同仁堂制药厂有二三百人,有些秘方,配制时还严加保密。大药铺要求很严,新人进去,须待上好几年,跟老伙计学习背药名、包装药材等基本功。如用纸包装药材,须有角有棱,方方正正,想要包好还真得下一番工夫才行!
上海的第一家大药铺,是开设于清康熙年间的姜衍泽中药店。该店所制的药膏风行一时,被人珍为奇货。乾隆年间,店主又在南市小东门刨设大型药铺“竺涵春”。后来,该药铺被商人童善长买下,改名为“童涵春堂”,取永葆青春之意。药铺管理有序,所配制的药膏疗效甚好,而且药铺中又有坐堂医,一般小毛病可当场诊断,当场配药,非常方便,业务蒸蒸日上。多年后,“童涵春堂”店面扩大到14间,设有配方部、成药部和参茸部、西药部,并在西药部设有中医门诊,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为国内最大的中药店之一。1987年,童涵春堂在美国纽约开设了合资经营的中药分店。
浦东人顾松泉开设的中西大药房,是上海第一家华商西药房,店址设在今福州路一带,主要经营进口西药业务。因当时社会乃以中药为主,故西药销售不多。店内自设制造部,自制梅花参片戒烟药品,适值厉禁鸦片,十分畅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