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流——商,优,戏-第6/15页





    宋代官药局中还有一种叫“惠民药局”,这是朝廷为贫穷百姓在生病时也能吃到药而设立的。全国当时共有70所惠民药局,官府派官制药,并负责监造、出售,售价只有一般民间药铺的三分之二,亏损的钱由政府调公帑贴补,每年要补贴缗钱数十万。

    药局内部,夜间要轮流值班,遇到急病不立即卖药的要给予“杖一百”的处罚,对陈损旧药要及时毁弃等。不过,惠民药局里的官吏往往监守自盗,把贵重的药材偷出去卖,换上廉价的药材来充数,如用樟脑代替片脑,用台附替代川附;偶尔制造些好药,也被管药人瓜分。

    药铺规模——大小不一利十倍

    古代民间药铺的规模是由小到大,逐步发展的。在宋代之前,药铺行业还没有形成“行”与“市”,但到了宋代,药铺业已在商贸活动中形成了一支独立的力量。如汴京“马行(街)南北几址里,央道药肆,多国医巨富”。

    北宋时,都城汴京的专业药铺有好几十家。其中,有卖口齿咽喉五官科类药的曹家独胜元,有丑婆婆药铺,有荆筐儿药铺、熟药惠民西局、盖防御药铺、孙典丞药铺、宋家生药铺、李生菜小儿药铺、仇防御药铺、下马刘家药铺等。大一点的市镇上,一般都有数家药铺。

    宋代药铺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药铺甚至有七间门面,且高堂大屋,非常气派;小的只有一间门面,但也生意兴隆,如《清明上河图》里所描绘的赵太丞家药铺。

    在宋代,五间门面算是中上规模的药铺了。宋人洪迈所著《夷坚志》中说,有一家大药铺名叫刘家药铺的,就是正面大屋七间的大药房。“翁不见井子刘家药肆乎?高门赫然,正面大屋七间。”

    明代的药铺,规模更大。明嘉靖年间,BJ的西鹤年堂药铺就是家大药店,药堂有管理操作人员两三百人,店内按中药加工顺序配有配药酒司、研粉剂司、熬膏药司、吊蜡丸司等进行分工管理。对于秘方成药,则由店铺亲信甚至店董亲自动手,一般伙计不能问津。

    《金瓶梅》中西门庆开的药铺属中等规模。从西门庆的居处来看,也有五间门面房子,西门庆的父亲在世时,这五间门面全是药铺门面,到西门庆时,有些已改作他用,如开当铺之类,但药铺毕竟是主业,门面还是最大的。

    古典名著《金瓶梅》中,多处提到药铺。例如,书中这样交代西门庆的家世:“他父亲西门达,原走川广贩卖药材,就在清河县前开着一个大大的生药铺,现住着门面五间到底七进的房子,家中呼奴使婢,骡马成群,虽算不得十分富贵,却也是清河县中一个殷实的人家。”讲到蒋竹山开的药铺的外貌,“里面堆着许多生熟药材,朱红小柜,油漆牌匾,吊着幌子,甚是热闹”。书中也讲到了药铺里的一些器具:“妇人正钱置的货物都留下,把他原旧的药材、药碾、药筛、药箱之物,即时催他搬去。”

    开一个药铺需要多少银子

    《金瓶梅》中李瓶儿拿出300两银子资助蒋竹山开一间门面的生药铺。那么西门庆的药铺价值多少银子呢?西门庆死时,共有10万余两银子的总遗产,其中“生药铺”5000两。西门庆临死时留下遗嘱说,自己死后,其他的铺子都可卖掉,唯有生药铺和印子铺不要卖。

    最初,药钱与医病钱一起计;医药分家后,卖药的自然讲究利润了。古往今来,卖药得利一直很大,所以有“药无十倍不卖”“药无十利不开包”“药无十分利,不如当柴烧”“除去拦道,就是卖药”的谚语。

    一般穷人家是看不起病、买不起药的。农村庄稼人害病,大都不吃药,硬扛过去,或用些土方对付。药铺一般都在集镇上,乡下抓药,要跑几里甚至几十里路;有些人付不起现钱,要在收获时卖了粮食才能付药账,但很少有赖药账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