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流——师,书,画-第8/9页





    堂画

    南宋临安城郊外,每逢节日,有张挂“堂画”的风俗。堂画为巨幅彩图,绘有圣贤行事,民间传闻等内容,画工要好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这种形式的画一直流传到元代,以后逐渐消失。

    第二种是征入宫禁中的民间画工。此种画工汉代已有,如毛延寿等。唐代征入宫禁中的民间画工数量很多,其中有些直接与皇帝接触,地位较高;另外一些则归属于皇门将作监,地位较低。明代实行“工匠供役法”,每年规定征调工匠6000名,其中就有不少画工。被皇家所征的画工,其工作一般为绘制宫室彩壁或皇家陵寝的壁画。

    第三种是画僧,即寺院的专职画工。他们常常是长年累月在寺院、石窟作画。画僧也分等级,高级的画僧待遇较好,其余普通画僧专供役使,特别是小画僧,工作繁杂,多做些填彩加工的工作,保管画具,调配颜色,以及扎搭画架等,人称“画杂工”。

    第四种是兼职画工。这类画工成分复杂,人数众多。如漆匠或泥木匠,在工艺制作和造房时兼从事画画,甚至绣花女工也能成为优秀的兼职画工。如唐朝有位妇女善绣屏风,诗人赞她“争拈小笔床上描”。又如宋人郭铁子,原是精巧的铁工,长于画山水,工余为人作画。明代的兼职画工较多,如彩塑画工,其主业常为泥水作,凡壁画、彩灯画,常由油漆匠兼作。

    画工的业务很多,有壁画、漆画、帛画、泥塑、石刻、人像、卷轴、年画、版画、风俗画、画船画,为村社节日作画,为书刊作画,还有为酒瓶等产品画装饰画的,不一而足。

    灯画

    古人有元宵节赏灯之习,灯的品种很多,有高灯、风灯、金灯、银灯、丹凤灯,全由民间画工行勾描色彩而使灯画交辉。直至现代,民间灯画还盛行不衰。

    清代民间画工的作画范围相当宽广,当时流行有一句话专讲作画范围的:“寺庙与学舍,粉壁神像轴。船花酒坛口,龙灯鸡蛋壳。”那时还出现了许多新的画种,如皮影画等。

    关于画工的报酬,文献上记载不多。从《金瓶梅》一书中可以得知,画一幅死者大影、一轴半身可得一匹缎子,还有10两银子。这算是很好的了。

    明人张岱《陶庵梦忆》卷六《水浒牌》一则说,画工画40张一组的《水浒叶子》,可以接济一家八口人生活急需,但这套画费了他四个月的时间。

    清末宣统年间,有一画工好画“上元花”,好事者竟送纸笔墨色加以资助,并给予两个月的粮食,使其安定生活,他画的《谢铎点将图》竟卖到两石米的价钱。

    民间画工的地位远远不能同宫廷画家相比,同是清代,在宫廷画画的意大利画家郎世宁去世时,乾隆皇帝“赏内府银三百两料理丧事”。

    画行——画工的行会组织

    在中国古代,封建士大夫出于门第和阶级的偏见,常对画工抱有很大的成见。因此,画工们有用而不为贵,社会地位不高。《历代名画记》说:“自古善画者,奠匪衣冠贵胄,逸士高人,振妙一时,传芳千祀,非闾阎鄙贱之所能为也。”这明显是不公正的。

    实际上,两汉及其以前,凡有需要作画事,都由画工来做。画工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杰出贡献,绝不亚于文人画。彩陶与青铜器的纹饰,壁画、帛画、漆画及大量工匠画,代代相传,并适应当时各阶层人们的需要,推动民间美术不断发展。

    唐代经济发达、社会繁荣,自贞观年间以后,城市画工技术较高,所以一些中心城市就聚集了相当数量的优秀画工,他们有互相联系和活动的条件,也常在生意上相互协调。初唐时,他们通过市集、庙会在一起活动,晚唐以后渐渐形成画行,唐末时画行组织已比较完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