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流——师,书,画-第7/9页





    民间画工作画的形式还有很多种,但不管采用哪种形式,都谨守最关键的一点。那就是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为社会所用,这是丹青画工们一直能保持旺盛的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画工题记——争取“署名权”

    文人画多为发心而作,一般都有署名,这是对画家艺术创造成果的肯定,但画工所画的多为工程定制产品,一般都不署姓名。在早期的壁画中,几乎看不到有画工署名的。这是由于画工的社会地位较低,如宋代就将画工的身份与“画士”分开。画士所画称为“士人画”,画工所画称为“工匠画”。

    永乐宫纯阳殿壁画上的画工题记

    禽昌朱好古门人

    古新远斋男寓居降阳待诏遵礼

    至正十八年戊戌季秋重阳工毕谨志

    不过,任何事情都有例外,有些聪明的画工还是在画中留下了自己的姓名。如古楼兰重要城址伊循的密兰,就有一幅魏晋时期的佛教画,讲王子须如何信佛好施舍,竟然将国宝六牙白象也送与婆罗门。国王震怒,将他与他的妻子都驱逐出去,但王子在被逐的途中还乐善好施,从而感动了国王,又将其接回宫中。

    在这幅壁画中白象的胳肢窝上,刻有一段关于壁画画家的佉卢文题记,其上记有画工薛太的名字,名字也是用佉卢文书写的。这个画工聪明而大胆的举动,在当时可能要遭到不测,但他敢于暗中争取“署名权”的冒险举动,毕竟在画工史上留下了一段珍贵的史料。

    到了元代,壁画上开始有画工署名并公开化。元代在重修山西芮城县永乐镇的永乐宫时,画有精彩的道教画。永乐宫壁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壁画上有画工的署名,从题记上知道,该壁画是由两班民间画工来描绘的。三清殿的壁画,是由洛阳马君祥率领诸多的画工所绘;纯阳殿的壁画则由朱好古的门人张遵礼等完成。

    永乐宫三清殿壁画的画工题记

    河南府

    洛京勾

    山马君祥

    长男马七待诏

    门人王秀先生二待诏

    赵待诏马十一待诏

    马十二待诏马十三口口

    范待诏魏待诏方待诏赵待诏

    著名绘画史专家王伯敏先生,在其著作《中国绘画史》中对这些画工的题记进行了说明。画工作画完成后,以有名望的画工领衔署名,上述题记中的马君祥、朱好古是当时北方有名的画工,所以上述题记由他们领衔。

    在画工题名中,有的写有“待诏”,有的没有。这里的“待诏”与宋代画院的“待诏”有所不同。此处所题的几位“待诏”,表示他们是许愿寺观并为寺观专门作画的职业画工。如在清代画工的行例中就有一则提到,“先生、老司许愿三年、五年或终身为寺庙待诏”。有些画工因未向寺庙许过愿,就没有“待诏”的头衔,这是民间画工的习俗。

    画工的种类、业务与报酬

    古代画工一般可分为四种,包括单独作业的画工、征入宫禁中的民间画工、寺院专职画工、兼职画工等。

    第一种为单独作业的画工。他们从小拜师作画,出师后就在社会上以绘画谋生。能够单独开业的专职画工,一般技艺都相当出色,否则就难以靠此为生。如唐代大画家吴道子入宫前,就已是东洛一带最有名的专职画工。

    此外,一些画工还受雇于权贵或地主之家,为豪富家的建筑、木器、工艺品绘画,长则数年,短则数月半载。如唐代画工王香,受雇主人家长达十年。宋代画工需求量大,专业画工和单独作业的画工都普遍增多。明代专职画工较少,却开始出现较大的画铺。清代恰与明代相反,其专职画工的数量远迈唐、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