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流——师,书,画-第6/9页





    能作墓室画的画工,画技一般比较高,并往往将当时社会风尚画进画中。如河南密县打虎亭一号汉墓中室北壁的《百戏图》,画着两排贵族人物,身穿各种不同色彩的礼服,列坐于席上,一边宴饮,一边观看百戏。绘画的细致,竟连席前的杯盘碗筷之类都画得清清楚楚。《百戏图》画有跳丸、盘舞等,体态生动,结构严谨,场面宏大,都显示了汉画的较高水平。

    从历代画工的,倾泻出许多辉煌灿烂的壁画。晋代陆机曾评论道:“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又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这是对画工相当高的评价。

    画工作品——密切联系生活

    在汉代,壁画遍布当时的殿堂、衙署、墓室、驿站。佛教传入中土后,人们在开凿石窟、兴建寺院的同时,也常雇用大批民间画工在内壁上画上佛教画。如XJ的TLF、库车、拜城,甘肃的敦煌、天水、武威等地的石窟内,都有大量的壁画,尤以敦煌莫高窟壁画著名。

    佛教石窟,大都开凿于古代东西经济、文化的交汇之地。在石窟内壁上画壁画的工程,一般都十分浩大,需要雇用很多画工。一般以当地画工为主,同时也会请一些内地高手。先由高手们在石窟内壁上勾勒出壁画的轮廓线条,再由普通的画工填充内容,完成全画。

    画像砖

    我国古代画像砖也很盛行。画工们在空心砖上以刀代笔,抓住大体大貌进行刻画,他们吸取了陶器、铜器的刻制方法,对于成批生产是很适宜的。

    石窟壁画在唐代就发展到高峰。北魏时,莫高窟仅有30多窟,而唐代建造并保存到现在的就有200多窟。唐代壁画场面巨大,结构严谨,多配置匀和以及变化多彩的经变。

    在宋代壁画中,比较著名的有陕西的榆林窟、敦煌的莫高窟及甘肃的炳灵寺壁画。榆林窟壁画,有画工的题榜,如“都勾当画院使”“都画匠作”及“知画手”等职位,可见榆林窟壁画云集的画工之多。

    宋代以后,墓室壁画、石窟壁画逐渐走下坡路,寺庙壁画却制作更精,如BJSJS法海寺的明代壁画,神采隽永,栩栩如生,其中的菩萨画像轻纱透体,飘逸灵动,极为精湛。

    清代壁画水平虽较之前代略微逊色,但却完整保存下了不少。有些壁画规模宏大,如山西定襄县庙,就请了粱廷五等80多名艺人画《三国演义》,一时热闹非凡。

    画工们还将佛经中的各种内容,与比武、百戏、歌舞、宴享、耕田、收割、饲牲、屠宰、行医、经商、战争等社会生活画面结合起来,并赋予一定的人生意义。他们在绘画中,有意无意地把社会现实中的某些矛盾,与人们各种复杂的思想情感都反映出来。

    除壁画外,民间画工画得较多的还有漆画、画像石、画像砖、木版画等。

    年画

    年画流行始于宋代,当时称“纸画”。明代年画以天官、南极仙翁、员外郎、喜童等吉祥人物为主,并配以数十个“福”“禄”“喜”“寿”楷字。天津杨柳青画工所画的年画,在明末就已十分有名了,清代更是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

    战国时,画工就开始在漆器上画龙纹、凤纹、鸟纹及几何形花纹图案,有些画工还在漆木衣箱的盖子上绘有青龙、白虎等,颇具意趣。在汉代应用更广,技艺也更高明。许多生活用品上都画有漆画,既实用又美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漆器近200件,可见漆画应用之广。

    画像石的镂刻方法,有阳刻、阴刻,也有阳刻与阴刻结合的。画工常用先画后刻的工艺,先在石头上把握住所刻对象的主要特征,再在石头上用墨线打轮廓,或以朱砂涂石,最后以夸张的手法镂刻而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