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又臭又长,建议别看-第9/12页
皈依三宝
皈依佛、法、僧三宝后,才算真正的佛门弟子。佛是天中之天,圣中之圣,三界导师,四生慈父。法,是经律论三藏,戒定慧三学法门,能令众生,返妄归真,转凡成圣。僧,是如法修持,以戒为师,弘宗演教,人天眼目,为世福田。
一般信众,对佛教有好感,也相信佛教教义,但不是正式的佛教徒。他们到寺庙里去,虽不用像佛教徒那样严格遵守仪规,但为了礼貌起见,也应注意自己的行仪,包括:入寺、进门、请教、称呼、合掌、问讯、烧香、拜佛、观赏、听经、法会(浴佛、普佛、课诵、忌日、朔望、拜忏、焰口、水陆)、用餐、如厕等。
合十,又称为合掌,即两掌相合,十指相并,平胸端直,集中心思,表示恭敬礼拜。合十是佛教沿用的印度古礼,古印度人认为右手神圣,左手不净,常区分使用两手;而两手相合,则表示神圣一面与不净一面的融合,表示返本还原。
问讯,是敬礼法之一,原是向师长、尊上合掌曲躬,请问其起居是否安康。问“是否少恼少患”,称为问讯身;问“安乐否”,称为问讯心。问讯时,两手相屈,曲腰至膝,操手下去,合掌上来,两手拱齐眉。佛教徒常以问讯结束拜佛。
礼拜,就是合掌叩头表示恭敬。这是用身体的动作来表示尊敬的意思。从广义上讲,礼拜的对象并不限于佛,对佛塔或长老、和尚等,均可以用礼拜来表达恭敬。但是,如果要拜的人正在剃发、说法或进食等,则不应该进行礼拜。
五体投地
也称五轮投地。“五体”(或称五轮)指两肘、两膝和头。五体都着地,为佛教的最高礼节。先正立合掌,然后右手撩衣,接着膝着地,接着两肘着地,接着头着地,最后两手掌翻上承尊者之足。礼毕,起顶头,收两肘,收两膝,起立。
如果到大殿拜佛,应该注意蒲团的位置,如供桌前的拜垫,是准备给拈香者使用的;中间的大蒲团,是主法者或方丈使用的,一般人不宜擅用,可以使用靠边的拜垫;或者不用拜垫就地而拜,这样更能表示对佛的恭敬。
外来佛教的中国本土化之路
任何一种信仰或思想来到中国,它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造自我,适应中国的人文环境,否则便难以立足,佛教也不例外。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适应了中国的环境,成功地与中国的民俗、生活方式融合,才得以扎根、成长、壮大。同时,佛教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文化。
佛教汉化——入乡随俗以求生存
任何一种信仰或思想来到中国,它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造自我,以适应中国的人文环境,否则便难以立足,佛教也不例外。
佛教传入中国后,曾一度被视为“入国而破国,入家而破家,入身而破身”的洪水猛兽。因为它不愿服从中国的纲常伦理的管束,坚持认为僧人是方外之宾,即便见了君王也可以不跪拜。这让中国的封建卫道士极为不满。
东晋大臣庾冰首先提出,僧人应叩拜君王,结果因遭到反对而未能实现。直到南北朝时,宋孝武帝强令僧侣跪拜,否则便处以极刑,僧侣们才被迫屈服。
后来,北魏高僧法果主动接受了汉地的礼仪,甚至说“太祖明睿好道,即是当今如来”。这种把天子当做佛祖加以膜拜的做法,标志着印度佛教已经中国化了。这为佛教在新的社会环境中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在协调好与统治者的关系后,佛教又与民间传统充分融合。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民间对观音菩萨的崇拜。他在印度佛教中是男身,但到中国以后,他竟变成慈眉善目的妇女形象,还被赋予“送子”的使命,被称为“送子观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