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又臭又长,建议别看-第10/12页
僧人的生活方式也变化很大。印度佛教有“不持银钱戒”,而中国的寺院经济却蓬勃发展。各大寺院不仅占有大量的土地,还放高利贷大肆敛财。许多僧人“居广厦”“衣轻裘”,拥有奴婢。这与印度的“苦行僧”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中国僧人与印度僧人的饮食习惯也大不相同。按照佛祖的法旨,出家的僧人“日中一食”,晌午以后是不能吃东西的,而中国的僧尼一般是早、午、晚“一日三餐”。
食荤与吃素
印度佛教并没有禁食荤的戒条,只是中国南朝的梁武帝萧衍,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强迫僧尼一律吃素,并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其实,也只有中国的汉族佛教徒才吃素,藏、蒙、傣等少数民族佛教徒和其他国家的佛教徒都是食荤的。
不仅如此,僧尼的装束也中国化了。在印度,佛教徒只穿由布拼成的“三衣”,即五衣、七衣、大衣,但在中国,单薄的“三衣”不足以御寒,逐渐变成了只在做“法事”时穿“法衣”,平时则穿单衣、夹衣、棉衣等,有时还穿裤子、鞋袜。
在对待蓄发的问题上,中国的佛教徒也很有特色。他们出家的第一件事便是把头发、胡须剃光,而印度的佛教徒,头发长到二指都不剃掉。
头陀
中国的汉族僧人中,也有留蓄长发的,他们被称为“头陀”。在印度,头陀是一种苦行僧,而中国却阴错阳差地把蓄长发、留长须的僧人叫做“头陀”。这样的“头陀僧”,确实是中国汉族佛教的发明创造。
总之,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适应了中国的环境,成功地与中国的民俗、生活方式融合,才得以扎根、成长、壮大。同时,佛教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文化。
思想碰撞——中国佛教八大宗派
佛教传入中国后,随着其传播范围的扩大,印度佛教的各派思想宗义互相碰撞,并与我国的本土文化相融合,逐渐出现了八个较大的佛教派别。
法华宗是中国佛教最早的宗派,其教义的主要依据是《妙法莲华经》。法华宗集合当时南北各家义学和禅观之说,整理并发展而成一家之言,得到朝野上下的支持和信奉。元明以后,法华宗提倡修净土,形成了“教在天台,行归净土”之风。
三论宗,由隋朝的吉藏大师所创,依据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等三论立宗。三论宗奉印度龙树菩萨为初祖,他对缘起性空的学说进行了发挥,开创了大乘佛教,堪称释迦牟尼之后大乘佛学的第一人。
禅宗,主张修习禅定,以心传心。南朝齐梁间,菩提达摩在少林寺将《楞伽经》传授弟子慧可。慧可传法于僧璨,僧璨传法于道信,道信传法于弘忍。弘忍之后,禅宗分化为南北二宗,其创始人分别是慧能和神秀,人称“南能北秀”。
净土宗,又名莲宗,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其思想在东汉时就已传入,初期经典有《弥勒菩萨所问经》《佛说弥勒下生经》《大阿弥陀经》等。唐朝时,高僧善导正式开创净土宗一派,弘扬往生净土法门,并尊东晋高僧慧远为始祖。
法相宗,又称唯识宗,剖析一切事物的相对真实和绝对真实,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其始祖为唐朝玄奘法师,他西行求法归来后,先后翻译出瑜伽学系的“一本十支”各论和《成唯识论》,其所传“唯识因明之学”对后世影响颇大。
华严宗,又称法界宗,以《华严经》为根本典籍,以发挥“法界缘起”的思想为宗旨。华严宗推戴杜顺为初祖,而实际创始人是法藏。法藏28岁以后,开始广事讲说,有著述百余卷,详尽发挥智俨的教规新说,正式创立华严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