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又臭又长,建议别看-第11/12页
律宗,又称南山宗,是唐朝高僧道宣依据《四分律》所创立的佛教宗派。律宗着重研习和传持佛教戒律。后来,唐朝律宗大师鉴真和尚东渡传法,在当时日本的都城奈良东大寺佛殿前筑坛传戒,弘扬戒律,开创日本律宗一派。
受戒之始
三国时期,印度高僧昙柯迦罗来洛阳,见中国僧人只落发而未受戒,即译出《僧只戒心》,作为持戒的准绳。戒,包括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实践;戒相是戒的表现或规定,即五戒、八戒等。
密宗,又称密教、喇嘛教,主要修习三密瑜伽,且修持方法秘密,赖师徒口耳相传。三密具体为“语密”(真言咒语)、“身密”(手势或身体姿势)、“意密”(心作观想),修行的目的是三密相应,即身成佛。
密宗传说
传说,释迦牟尼涅槃后数百年,印度佛教出了一位龙树菩萨。他打开了释迦佛留在南印度的一座铁塔,取出密宗的经典,从此密宗开始传世。唐玄宗时,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藏三位印度密宗大师来到中国,传下了密宗的教门。
除了以上谈到的八大宗派之外,还有以《成实论》为经典的成实宗和以《俱舍论》为经典的俱舍宗。不过,这两个宗派流传的时间较短,影响也不大,一般提到中国佛教的宗派指的就是八大宗派。
顿悟成佛——慧能发展中土禅宗
禅,也称“禅定”。它是一种修持的方法,强调静和定,即安静稳定地坐下来,深入持久地思考、钻研佛法,从而达到启发大智慧,领悟佛法而获得解脱的目的。
禅定虽是佛教各宗派都使用的修持方法,不过以“禅”为名的禅宗自南北朝时期创立以来,经过与儒家、道家等中国本土哲学思想的交融,占据了绝对优势。
以心传心
传说,有一天佛陀在灵山上登座后,并未宣讲佛法,只是安详从容地拈着一朵金婆罗花。众人都很不解,唯有迦叶尊者妙悟其意,微微一笑。佛陀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分付摩诃迦叶。”摩诃迦叶就成了西天禅宗初祖。
菩提达摩被奉为中土禅宗的初祖,然而真正完成中土禅宗本土化的,实际上是一个目不识丁的人。他就是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禅宗六祖——慧能。
慧能是中国佛教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生于广东,自幼丧父,以打柴为生。一天,他偶然听人诵《金刚经》,心有所感,便到湖北黄梅,请求五祖传授佛法。
五祖故意说:“你是岭南未开化的蛮人,怎能成佛?”慧能答道:“人有南北之分,佛性并无南北之分。”五祖见他颇有慧根,就收下了他,并让他在碓房舂米。
一日,五祖命弟子各作佛偈一首。大弟子神秀作了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五祖赞许地说:“依此偈修行,可以免坠恶道。”
慧能闻听神秀所作的偈后,改作一偈,请人写在壁上。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意为人的觉悟本性并不是菩提树,先天纯洁清静的心也并非明镜台,原本就没有实体的东西,又会在哪里沾染上俗尘呢?
这与大乘佛教所说的“万法皆空”的宗旨最为契合,比神秀更胜一筹。众僧见了慧能的佛偈,大为惊叹。五祖见了也是心中一惊,他怕有人会因忌妒而加害慧能,就赶紧把墙上的字擦掉,说道:“也未见性。”
次日,五祖来到碓房,见慧能正在奋力舂米,感叹道:“求道之人,为法忘躯!”他用拐杖在碓上敲了三下就走了。当夜三更,慧能来到五祖禅房,闻五祖讲说《金刚经》,遂大悟,得传禅宗衣钵。为防有人加害,他连夜离寺。后隐居韶关曹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