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习惯性防守反击,李帝的演义情节-第2/6页



    没办法,东方的国土疆域占地太广,虽然平原耕种文明养出了大量人口,积攒了大量物资。

    但谁家也不会,经年累月养超量的边防将士,只为了防守不知道几年才会有一次的塞外游牧民族进攻。

    塞外进入中原腹地的通道要道,有十几处,每处起码都要布防三万边疆守军,才能依靠城墙关卡,挡下塞外游牧民族动扎十数万骑兵的进犯,这就需要三五十万长期脱产的全职军士。

    经历过数次财政赤字与边军势大的叛乱之后,中原的历代政权就慢慢学会了,怎么使用更省力,也更为高效安全的防守办法。

    修长城,边防岗哨与守疆边军联防携守,我中原是拦不住你塞外游牧民族,逮个缝就钻进中原强吃强喝,但我能拦住你回去呀。

    以前是三万大军各守一处要道,现在是六万大军,配合少量零星的边防哨兵,协防三处要道。

    需要防守的地方多了,能够随时调动支援的兵马也多了,但是同一时间需要维持的边疆军士规模少了,耗费的物资也少了。

    而现在,被匈奴大军围困准备强打攻城的疏勒城,就是如此的特殊,可以放任不管,但对匈奴大军带来的后患却是无穷的。

    而且疏勒城的四周大都是些黄土高坡,黄沙戈壁,连颗草都轻易见不到,更别说是什么树木了。

    没有树木,也就意味着匈奴大军无法就地建造攻城器械。

    没有草,也就意味着他们人手两三骑的坐骑,马,无法就地吃草。

    十万匈奴大军,是人多势众,但既然是打算来中原抢劫了,那当然是去时轻车简行了。

    别说他们随身携带的补给,大概也就跟李帝等人差不多三五天不超一个月的补给量。

    补给食物本就不多,人吃马嚼,无法及时获得食物补给的话,匈奴的十万骑兵大军,根本坚持不了多少天。

    种种的因素,都对想要进攻大汉疆域的匈奴大军,十分的不利,万分的难受。

    至于骑兵攻城,那更是开玩笑,十万骑兵,还不如训练有素,装备齐全的三万持盾步兵来的有用。

    人手都是骑兵的匈奴,骑马参与攻城,除了能让他们发起进攻时与撤退时,较为迅速之外,对他们抵御城墙上,大汉边防将士发起的防守反击,并没有任何作用。

    骑马站在起码八米九米的夯土城墙下,与城楼上的大汉守军互射?

    是嫌死的不够快?

    冲到城楼下,射一波箭矢,在再跑回去?

    你匈奴会射,难道城墙上的大汉边防将士就不会躲,不会挡了?

    既然是攻城与守城,那在天时与地利这方面,肯定是守城的大汉边防将士们占据绝对优势,依托城池的防御工事防守,肯定要比毫无遮拦的匈奴骑兵强出没影。

    匈奴们游走骑射,除了能为城墙上的大汉边防将士,免费送箭矢之外,只要你匈奴大军不派人登城,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

    人孔明还需要草船才能借箭,你这些匈奴到好,生怕城墙上的大汉边防将士箭矢不够用,啥计谋与策略都不用,就自发勤快的往城里送箭矢。

    匈奴大军能够使用的攻城方式,除了派少量骑兵围困疏勒城,其余骑兵大部队四下侵掠周围的村庄获得补给之外。

    就是用匈奴的人命,去运土填平城墙,这一种高效快捷,但会大量损失兵源的笨方法。

    那么,请问,运土填平一座八米九米的城墙,宽能容纳两骑并肩驰骋的三米宽三十度缓坡,需要多少方土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