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习惯性防守反击,李帝的演义情节



    只要匈奴敢下马攻城,大汉边防大军就能有足够的反应时间,调取大量兵力拦截在匈奴进犯大汉疆域的必经之路上,让匈奴们寸步难行。

    而疏勒城的地理位置也很特殊,虽然城不大,大汉边防将士也不多,也不像玉门关一样,死守着进入中原的要道关隘,不攻破就无法踏足中原。

    但疏勒城特殊就特殊在,他如同门卫大爷一样,坐落在通往塞外的一处峡谷通道外侧。

    匈奴是可以对疏勒城置之不理,直接略过疏勒城,去攻打中原门户的玉门关,或是从其他的小道窗口,翻墙越岭潜进中原腹地。

    但对疏勒城置之不理的结果就是,疏勒城如同腿脚不便的守门大爷一样,虽然拦不住匈奴大军进犯中原大汉。

    但疏勒城的大汉边防将士,完全可以在匈奴闯过去之后,慢手慢脚的将从中原通往塞外的峡谷要道这处大门,给慢悠悠的关上堵上,顺带叫来大量大汉边军支援,以逸待劳等着匈奴大军返程回家。

    自从秦始皇起了修建长城这种边防策略之后,塞外的匈奴等游牧民族,如果想进攻大汉中原腹地,抢劫中原大汉时。

    从哪里攻打进来中原,那匈奴们返回塞外的时候,也就必须从哪里原路回家。

    这些匈奴大军如果想要绕路回去塞外,除了需要绕四五倍的距离路程与耗费大量的时间外,还需要面对大汉边防将士的围追堵截,以及踏上另一支塞外游牧民族的势力地盘,被黑吃黑的风险。

    要知道,归程时的匈奴大军,除了兵力会远比出征时少很多之外,匈奴还将携带着他们一路抢掠自中原大汉的海量物资与女人。

    人少贵重稀缺物资又多的匈奴返程大军,对于塞外那些同样缺衣少粮少女人,各种生活用品都稀缺的游牧民族来说,无疑要比他们亲自去攻打大汉,掠夺中原物资要来的简单,风险损失也没有那么大。

    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注定他们的人口流动性太高,势力归属感太低,且普遍是以家族势力作为主流。

    塞外游牧民族的政权,也都是类似周天子的诸侯联盟。

    今天好的跟亲兄弟一样,明天可能就突然翻脸,半夜提刀来杀你族男人,抢你族的女人与各种物资。

    所以对匈奴等前来中原大地抢掠的游牧民族来说,绕路回家所需要耗费的时间,精力,物力与人力,沿途归家的风险,都是太高,太不划算。

    尤其是,塞外游牧民族,经常喜欢在秋收前后,跑来中原抢掠物资。

    进攻的路上耽搁耽搁,返程回家时又要绕蕴含高风险的远路,可能等他们成功返回家里时,要么老婆早抱着孩子跑了,要么被别的游牧民族势力趁机偷家抢走了,要么就是家里米粮耗尽饿死冻死了。

    谁回家的时候,不是怎么近,怎么走?

    早点到家,见到老婆孩子后,出门在外的心中担忧才会放下,才有闲余心情向家人炫耀自己出门一趟的丰厚收获?

    尤其是如果匈奴从中原回程的时间太晚,没能在大雪封路之前返回塞外,别说他们家里的老婆孩子了,他们这些兵强马壮的匈奴大军,就算是大汉边防放着不管,他们都要冻死不少人。

    要是再加上大汉边防将士的围剿,来时的十万匈奴大军,能成功返回塞外老家的,怕是不超三四千人,更甚至是被大汉边防将士全灭,也不是没有先例。

    可以说,东方炎黄华夏文明,也是从这里,经由塞外游牧民族历年的侵扰掠夺,才慢慢养成了防守反击的民族习惯与特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