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的真正原因-第6/7页
研究小组指出,后来规模相对较小的火山活动分别在第一阶段发生后的6万年、27万年,以及62万年里相继出现。
2022年1月报道,科研人员大致还原出2亿年前的大灭绝场景:当时陆地上的一片“超级火山”持续爆发近60万年,形成了横跨北美和盘古大陆的大规模岩浆沉积。火山向大气中排放了巨量二氧化碳和甲烷气体,使二氧化碳浓度达到现在的10倍左右。不断增加的温室气体造成气候变暖、海洋缺氧、海水酸化,并导致大陆风化作用不断增强。这一过程持续了约200万年。大量生物无法适应环境剧变,最终从地球上消失。
三)、汞中毒说
汞,也就是被称为“地球上最具遗传毒性的元素”,会在火山喷发时释放出来,随着喷出的物质释放到大气中。一段时间后,汞会返回地球表面并引发一些问题。他们发现了2亿年前这种现象的证据,并将其加入导致大约40%的陆地动物和30%的海洋生物死亡的因素之中。
正常的蕨类孢子与已发现的三叠纪末期灭绝事件中突变的蕨类孢子
研究人员报道了那个时期古代蕨类突变的证据。他们同时也强调先前的研究表明,那个时期的土壤样本与海水样本含有过量的汞。他们表示,汞不仅仅杀死了植物,它还会导致突变,阻止植物细胞再生。这个证据暗示了汞可能在三叠纪末期大规模灭绝中扮演了主要的角色,动物可能直接死于汞中毒,也可能因为濒死的植物而间接死于食物的匮乏。
五、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
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简称K-Pg事件或K-Pg灭绝),由于此次灭绝事件完全毁灭了非鸟恐龙,故又俗称“恐龙大灭绝”,旧称为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简称K-T事件或K-T灭绝),是地球历史上的一次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同时也是在一般人认知范围内最著名的一次大灭绝事件。此次灭绝事件发生于6600万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与新生代古近纪之间,年代误差为30万年,灭绝了当时地球上的大部分动物与植物,包含恐龙在内,除了恐龙以外,沧龙科、蛇颈龙目、翼龙目、菊石亚纲以及多种的植物与无脊椎动物,也在这次事件中灭绝。哺乳动物与鸟类则存活下来,并辐射演化,成为新生代的优势动物。大部分的科学家推测,这次灭绝事件是由一个或多个原因所造成。
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因为造成恐龙的灭亡与哺乳动物的兴起而著名,但是,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灭绝了当时地球约95%的生物,才是地质年代中最严重的生物集体灭绝事件。
由于国际地层委员会不再承认第三纪是正式的地质年代名称,而由古近纪与新近纪取代。因此,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被改称为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
灭绝原因假说
灭绝原因假说有:小行星撞击说、气候变迁说、物种斗争说、大陆漂移说、地磁变化说、被子植物中毒说、酸雨说、疾病论等。
概述
大部分的科学家推测,这次灭绝事件是由一个或多个原因所造成,例如:小行星或彗星引起的撞击事件、或是长时间的火山爆发。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等陨石坑以及德干暗色岩的火山爆发,与白垩纪-古近纪界线的时间相近,被认为最有可能是这次灭绝事件的主因。撞击事件或火山爆发将大量灰尘进入大气层中,遮蔽了阳光,降低了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而对全球各地的生态系统造成影响。但也有少数科学家认为,这次灭绝事件是缓慢发生的,而灭绝的原因是逐渐改变的海平面与气候。
2004年,J.DavidArchibald与DavidE.Fastovsky试图提出一个结合多重原因的灭绝理论,包含:火山爆发、海退、以及撞击事件。恐龙是当时最大的脊椎动物,首先受到环境改变的冲击,多样性开始衰退。火山爆发喷出的悬浮粒子,使得全球气候逐渐冷却、干旱。最后,撞击事件导致依赖光合作用的食物链崩溃,并冲击已经衰退的陆地食物链与海洋食物链。多重原因理论与单一原因理论的差别在于,单一原因难以达成大规模的灭绝事件,也难以解释灭绝的模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