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论英雄
艳阳下,有几片乌云从西北方向飘来。
“使君,来,品尝一下小青柑。这是八百里加急送来的,清冽而不失厚重,汤色如金,比那妃子笑还要珍贵些。”
“好茶!何为妃子笑
刘备尴尬地问道,好在小亭的阴影隐盖了他尴尬的笑容。
“妃子笑是岭南水果荔枝的一个名贵品种,不易保存。
所以运到这里,必须用冰盒装好,然后用轻骑快马,通过驿站时换人换马货不停,顺风送达。”
“这水果果皮糙厚,果肉少,果核大,只是一兜儿甜水。所以珍贵,只是因为运输的过程太过麻烦。
这水果百姓是吃不到的,甚至没听说过。只有某个特定的妃子,才能享受到这种待遇。”
“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刘备磨叨一句,仿佛自言自语。
“说得好!就像有人喜欢包包,价值数十百万,难能可贵那种。
好端端的一个女子,不惜千方百计,绞尽脑汁,宁可卖身就地取财也志在必得一个昂贵却百无一用的包包。
简直是‘包倾天’啊!”
“看看我们自己的水果,秦冠、花牛、富士苹果,磨盘柿子,还有被新西兰人偷去借种的猕猴桃,哪个不是风味十足,肉厚汁甜,可以大快朵颐?
相比之下这荔枝,真没优点!
有好事者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舔狗啊!”
“老子曰,不贵难得之物,使民不为盗。
小盗唯物,大盗窃国。
荔枝这种水果,是亡国物,有烽火戏诸侯同样的效果。”
曹操说:“谈到治国,非英雄不可,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刘备问:“谁能做到呢?”
曹操指了指刘备,又指了指自己,说:“当今天下英雄,就咱俩行!”
刘备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
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
刘备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曹操笑道:“丈夫亦畏雷乎?”
刘备说“如果是青梅煮酒或可提神壮胆,茶不具此功能。”
曹操抚手大笑,信刘备不过尔尔。
“也是,当年云长温酒斩华雄,豪气冲天,一战成名。若真的以茶代酒,则无法成为美谈了。”
三国时期的茶,跟现在的茶相同也有不同。
相同的地方是,都是用茶树的叶子制成。不同的是,三国时期饮茶的方法。
先把茶用糯米粘合制成茶饼,有点儿像现在的普洱茶。
喝的时候先在瓷器里碾碎,再用热水冲泡,实际上是一种连沫子一起喝下去的汤汁。
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会在冲茶的时候加上葱、姜、薄荷一类的刺激性佐料,不知是喜欢那个那种风味还是为了治病。
想想那个味道,令人心里发冷又浑身冒汗,真的令我们现代人无法接受。
茶,起源于上古,神农的时候就有了茶,神农尝百草,茶也是百草之一。
经过了多少年代的变迁,饮茶的方法也变化。最早的茶是用来做菜的,是用来治病的。可以蒸着吃,煮着吃,也就是煎茶。
《荈赋》是晋代杜育的赋作,对茶和茶道之解成为唯美。
荈,老茶,秋茶也。
《荈赋》详述了自茶树生长至茶叶饮用的全部过程。
从“灵山惟岳”到“受甘霖之霄降”是写茶叶的生长环境、态势及条件。
自“月惟初秋”至“是采是求”描写了尽管在初秋季节,茶农也不辞辛劳地结伴采茶的情景。
写到烹茶所用之水当为“清流”,所用茶具,无论精粗,都采用“东隅”(东南地带)所产的陶瓷。
如法炮制,烹出的茶汤有“焕如积雪,晔若春敷”的艺术美感。
饮茶后会得到“调神和内,倦解慵除”的奇妙功效。
茶圣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隐于苕溪(今浙江湖州),撰《茶经》三卷,对茶的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烹饮、器具等皆有论述,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
《荈赋》,成于晋。
“灵山惟岳”指的是秦岭。
“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提示所用之水取自岷江流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