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第5/8页
匈奴见此情景,先是派遣小股兵力入侵。接战后,李牧佯败,丢下几千人给匈奴。单于闻之,率大军入侵赵地,李牧则出奇兵,以两翼包抄战法出其不意包抄匈奴军,一举歼灭匈奴骑兵十余万人。接着又乘胜灭檐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远远逃走。其后十多年,赵国北边稳固,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的城邑。李牧也因此成为继廉颇、赵奢之后赵国的最重要的将领。
李牧带兵好野战,善长途奔袭作战。赵幽穆二年,秦攻赵武城(邯郸南),赵将军扈辄领军十万救之,败之,斩首十万。邯郸兵力空虚,而召李牧及代郡军五万人救邯。大败秦军,杀其数万。封武安君。三年,秦将桓齮又率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深入赵国后方,攻占了赤丽、宜安(今河北葶城西南),对赵都邯郸构成严重威胁。赵王迁急命北部边防名将李牧为将军,率所部南下,指挥全部赵军抗击秦军。李牧率边防军主力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他认为秦军连续获胜,士气甚高,如仓促迎战,势难取胜。遂采取筑垒固守,避免决战,俟敌疲惫,伺机反攻的方针,拒不出战。桓齮认为,过去廉颇以坚垒拒王龁,今天李牧亦用此计;秦军远出,不利持久。他率主力进攻肥下,企图诱使赵军往援,俟其脱离营垒后,将其击歼于运动之中。李牧洞悉敌情,不为所动。当赵将赵葱建议救援肥下时,他说“敌攻而我救,是致于人”,乃“兵家所忌”。秦军主力去肥后,营中留守兵力薄弱;又由于多rì来赵军采取守势,拒不出战,秦军习以为常,疏于戒备。李牧遂乘机一举袭占秦军大营,俘获全部留守秦军及辎重。李牧判断桓齮必将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击敌人,将主力配置于两翼。当正面赵军与撤回秦军接触时,立即指挥两翼赵军实施钳攻。经激烈战斗,10万余秦军,全部被歼。桓齮仅率少量亲兵冲出重围,畏罪逃奔燕国。
四年,秦攻番吾,李牧与之战,却之。七年,秦将王翦、杨端和率军攻赵,李牧率军屯灰泉山,数战秦皆不利,不敢近。后赵王受间杀李牧,。一年后,邯郸为秦。
其后赵公子嘉于代地称王,思夺旧都。六年后被秦灭。
总结
赵国地处太行山附近,国强兵盛,其军力为东方六国首,抵抗秦近百余年,而互有胜负。期间能臣、健将、义士、名儒相约辈出。战国四大将军,秦赵平分秋sè。对于赵国的强悍说的太多了,所以也论述一下赵国、赵人、赵兵的不足。
赵国的改革,更多的侧重于军事,强调以武兴国,故赵国的国运也是随着其军事上的得失而起伏。由于赵国尚武重利,长期轻视农业和内政的发展,而间接导致赵国后期长年战争中粮草和兵员的问题。最明显的是长平之战中,廉颇二十万守长平。仅半年,赵国的粮食供给便开始吃力了,这也是赵括将军为何执意出营与秦军决战的原因之一。同时,赵孝成王在得知赵括军被围且粮道阻的消息后,为何不全力相救?难道赵王不知道这四十万大军的重要xìng吗?当然知道,而且赵王竭力集结各地残余守军,以打破包围圈。但整体实力较差的赵国始终无法突破秦之防线,眼睁睁看着四十万士卒归于尘土。当然也与最高决策层的优柔寡断有关,但根本是赵国整体的实力不足。就如台湾问题,要么大陆实力发展十分强大,顺势推舟。要么在未来台海战争中,破釜沉舟、全无顾忌、集中全力无论代价多大,誓克之。一场战争的作用有多大?他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败沉浮。
赵民风慷慨尚武且重利,多侠义之士。由于赵长期处于战争期间,故赵民自幼就有习武之风,全民敬贤士、勇将,所以赵地各地都弥漫英雄主义的气息。赵人重商而恶农作,多懒慢。
赵兵以骁勇善战闻达于诸侯,尤其是赵武灵王改革后,赵兵单兵素质及军团作战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赵兵作战不足也是很多,如:赵兵士气及作战意志的持续,更多的依靠主将的作用。赵兵失败多是因主将战亡,而军乱而败。故只要赵军保持指挥官的存续,基本上赵兵很少溃败、投降,战亡也是成建制的。再者,赵兵多尚侠义,军势不稳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