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第4/8页
(六)我们还有将军
长平之战、邯郸之战后,赵国实力及其地位一落千丈。各国都蠢蠢yù动,首先动手的是燕国,如前所述。此战对赵影响:一,提升了赵国于七国中地位;二,锻炼了赵军作战能力更重要的是恢复了作战的自信;三,增强了赵国实力和国家安全系数;四,发现并锻炼了赵国将领。此战中,庞锾、乐乘、李牧脱颖而出,让赵人看到除了老将廉颇外还有更多优秀的将军。赵国的中兴似乎仍有希望。
廉颇在赵国之败后,被赵王重新任用相国并封为信平君。已经年老的他不畏疲苦率领赵国士卒继续作战,于赵孝成王十五年破燕军;十六年围燕中都;二十一年取魏繁阳。其后因事逃奔魏,后转至楚为将,率军作战因楚兵不如赵兵,战不得志,在寿chūn抑郁而终,临死思报赵国。从廉颇事楚中,我们可以看出:廉颇为将近五十多年,可以说对军事相当jīng通和熟悉。廉颇于楚为将,战皆不利,很大程度上因为楚兵弱于赵兵。这一点很重要,部队兵员的素质也决定着将领的指挥意图是否可以顺利的实现,赵人尚武且多战,兵员耐xìng强、有服从意识,且善骑shè。而楚军作战机动xìng差、部队抗打击能力弱、野战能力不强(这些构成项燕之败的原因)。当然优秀的将军会带出一支优秀的部队,同样优秀的部队也会培养出优秀的将军。培养一支优秀的部队可能需要几十年,但它至少影响几百年。廉颇老了,他没有时间和jīng力再去训练楚军,或者他早已人存心死……
庞锾在廉颇出走后,面对秦国、燕国的进攻毅然挑起了赵国的大梁。赵悼襄王三年,燕军十万犯赵,庞锾率军抵之。于常山东垣,深沟高垒以待燕军。此战中,赵兵多用强弓劲弩shè燕,其伤亡甚重。无论攻城战、野战燕军皆不利。后撤,遭遇李牧军。又撤,遇庞锾军,战大败。此战杀死燕兵二万余人,其余的奔溃或投降了赵军。其后与李牧合兵下燕,武遂、方城。赵王赞其曰:“将军武勇,廉颇还赵”。赵悼襄王四年,庞锾统率赵、楚、魏、燕之锐师五十万攻秦。赵悼襄王六年秦长安君及大将军蒙骜率军十万攻赵,庞锾领军十万御之,杀秦军三万,shè杀蒙骜。赵国顿时国威大震。
李牧赵国代郡的守将,带兵有方,却匈奴而威于北方。李牧常年驻守北部代郡、雁门郡(今山西代县西北)边境地区防御匈奴。他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军队的战斗力,有效地防备了匈奴的侵扰,赢得士兵们的爱戴。他的措施是:首先,任用自己认为能干的人为官,同时把收来的货物,税款掌握在自己的驻军公署,充当士卒的rì常开销。其次,每rì宰杀数头牛采犒赏将士,优待士兵。第三,加紧练习骑马shè箭,重视jǐng报系统,增设侦察人员。在军事上,严明法规:“匈奴□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史记·李牧列传》)。所以匈奴每次入侵,严密的jǐng报系统发挥威力,士兵迅速退回营垒固守,不敢擅自出战。使匈奴掳掠无所得,赵**队却因此保存了实力,多年来在人员、物资上没有多少损失,为以后的伺机反击奠定了物质基础。
但匈奴人却认为李牧这是胆怯,就连赵国边境上的士兵也认为自己的将军是胆小害怕。赵王因此而责备了李牧。但李牧依然如,我行我素。终于激怒了赵王,把他召回,另派将领替代他。新任将领到职一年多,每当匈奴兵来犯,他都命令部队出战,往往受挫失利,损失伤亡惨重。使边境地区不能按时耕种、放牧。于是赵王又请李牧复出,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一再恳请,李牧提出:“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史记·李牧列传》)。赵王答应了他。
李牧再次到边境后,仍按原来的规约行事。几年当中,匈奴来犯一无所获,但始终认为李牧胆怯不敢出战。戍边的将士rìrì受到犒赏而不被使用,因此,都请求愿与匈奴决一死战。李牧看准了时机,准备经过挑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jīng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获赏百金的勇士五万人,优秀shè手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加以训练。并大纵牲畜,让人民满山遍野地放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