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青青子衿 (下)-第4/6页
当时秦国广泛认可的带甲武士包括魏国的武卒、齐国的技击、赵国的百金之士、胡刀骑士、楚国的材士等这些精锐部队。这些士兵就类似现在的特种兵或海军陆战队之类啥的,绝对都不是善茬,无论个人战斗能力还是装备那都是百里挑一的,跟这些人玩命十有**就将自己的脑袋搭进去。
其实商鞅在设置军功爵位制的时候也曾全方面考虑,设置二十级制度是精心计算过的,士兵们从服役开始,能活着退伍的都烧高香了,理论上不可能有人活着能到达二十级从而获得权力巅峰,可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除非这个人是神。但是商鞅没有估算到,六十年后的秦国果真还出了这么一个比神灵还拥有生杀大权的人物,这个人就是‘人屠’白起,他在这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中达到了军功爵位制的顶端。
在商鞅变法的过程中,秦国逐渐变得强大,但也将社会划分为界限森严的等级。社会就是三六九等,而下等人必须在固定时限为那些上等人服役,终生都会受到压迫。不仅社会如此,在军队中也是一样,普通士兵连吃饱肚子都是问题,而随着爵位每上一级,连吃的都是不一样的。‘公士’吃粗米,‘上造’**米,而位列三级的‘簪袅’则可享有一斗精米半升肉酱外加一盘菜肴。如果不拿着人头去换取爵位,连肚子都不可能填饱,还得为比自己爵位高三级内的人随时服务。只要杀伐才能换来衣食和尊严,对于少年白起而言,这似乎就是唯一一条可供选择的路。
从踏上战场提着带甲勇士那滴血人头的那一刻,白起心里应该会明白这就是一条永远也没有出口的不归路。
看着爷爷手稿中的描述,那残酷的秦**功爵位制度,我不觉感到有些胆寒,也通过白起真正认识到所谓“一将功成万古枯”是什么含义。我开始构思战国漫画《白起传》中白起的形象,逐渐在白纸上勾勒出这样一幅画面:累累白骨堆积如山,战火和阴霾笼罩着古战场,在这尸骨累成的群山之巅站着一个孤独的将军。他身着秦国大将的青铜皮甲,手中握着饕餮纹游熙长剑,站在悬崖边望向东方中原地区。乌云裂隙间投射下一缕阳光,透过漫天的阴霾照在这位将军的盔甲上,散发着熠熠的寒光。这个将军头发散开,猛然回头露出鹰鸢一样凶狠的眼神,他就是‘人屠’白起!
关于白起的相貌究竟是什么样,我顿时愣神思忖了好一会儿,应该肯定不是影视剧中那种风流倜傥的帅哥模样,我估摸着应该身材高大,模样长得很凶悍。
但是既然要为爷爷的手稿绘制漫画,那也只能以手稿中具体的记载为准。
我仔细地翻阅手稿,其中还真有白起这个人的形象的记载,当然爷爷也是援引史书中的相关记载。《春秋后语》记载平原君曾评价白起的形象:“渑池之会,臣观武安君小头而锐,瞳子黑白分明,瞻视不常,难与争锋,惟廉颇足以当之。”说明武安君白起的头比较小,而身材比较魁梧,瞳孔黑白分明,即眼睛漂亮而眼神敏锐,说明这个人是非常聪明的。爷爷手稿中还提出,《淮南子.坠形训》中所记载的圣人也有如此特征:“东方川谷之所注,日月之所出;其人兑形小头,隆鼻大口,鸢肩企行,窍通于目,筋气属焉。”什么意思呢?就是在河川汇聚、日月交替上升的东方居住着非常聪明的贤人,特点是体型尖细,脑袋比较小,高鼻梁大嘴巴,像鹰鸢一样耸着肩膀踮着脚走路,周身孔窍皆与眼睛相通,筋络气血也连通眼睛。
《淮南子》其形象描述与白起颇为近似,莫非白起是东方圣人的后裔?
白起在史书中正式登场的时候是秦昭襄王13年,也就是公元前294年,当时白起的身份是左庶长,约莫于现在的旅长级别。左庶长位列20级军功爵位制中的第10级,可以算是级别中等偏上,可享四五百户租税,也算具有相当高的社会地位。
白起生命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贵人出现了,这个人就是魏冉。魏冉此时已是秦国的相国,并且是宣太后同母异父的弟弟,在大秦上下颇具影响力。公元前297年,孟尝君联合魏韩齐三**力大举攻打秦国,直接攻破函谷关直捣咸阳,直逼秦国割地求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