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青青子衿 (下)-第3/6页
《新唐书》中写道“孟明视二子:一曰西乞术、二曰白乙丙,其后以为氏。裔孙武安君起,赐死杜邮,始皇思其功,封其子仲于太原,故子孙世为太原人。”认为白起是名将白乙丙的后代,也就是蹇叔的后裔,但是白乙丙姓蹇,名丙,字白乙,这个说法貌似有很大问题。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白起是白公胜的后代,尤其是白居易在《太原白氏家状二道》中明确写出白起是白公胜的后代,而白氏族谱也是这么认为。
爷爷手稿中也援引了一些史料来讨论白起的出身,《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开头就是这样一段话:“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事秦昭王。昭王十三年,而白起为左庶长,将而击韩之新城。”白起的详细出生年月似乎已经不可考证,而他在历史上首次登场的时候是在秦昭襄王 13 年,即公元前294年。白起也叫公孙起,说明其出身来源于秦国公族,祖上应该是王公贵族,但在他出生的那个时代却没有给他带来更多的荫护。
白起一开始出现时就是以左庶长的身份,秦国另一位重要人物商鞅在历史上登场时也是以左庶长的身份,那时候是在白起登场的六十二年前,左庶长的权利和含金量相比白起这个时候要高很多。
白起基本上通过自我奋斗而白手起家的。商鞅变法中取缔诗书和禁止游学,普通人似乎只有两条路有的选,要么种地,要么就去打仗。等到白起出生的时候,可供学习的典籍估计都已被焚毁,而春秋战国时代盛行的“游学”贤者们基本上也都被隔绝在秦国城墙之外,商鞅及其学生所著《商君书·定分篇》就明文提出“民愚则易治”,甚至提出“六虱五蠹”的理念,可知秦国人那时候普遍是没什么文化的,从军的人更是大部分都是文盲,估计白起也不例外。
已经没有任何史料可以考证白起在当左庶长之前的人生,但是可以断定,那段时间对于他的人生至关重要,他跟随什么人学习了怎样的知识,他怎样形成后来的性格,他又是怎样精通兵法和军事之道,这都成为了未解之谜。
商鞅变法后推行的法律政策,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即军功爵位制度。秦国为了鼓励民众参军而奖励军功,设置了二十级军功爵位。战场虽然残酷,但是平头老百姓至少可以通过浴血杀敌和提着敌人的头颅来实现阶级跨越,甚至实现荣华富贵的理想。
纵观白起的一生,他从底层士兵一级级向上攀登,直至晋升为第二十级的战神‘武安君’,这在当年的秦国环境下,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商鞅变法即给老百姓带来实现阶级跨越的可能性,同时也严格限制了普通人的人身自由。普通民众生活在秦国无外乎只有两条路可选择,要么当兵,要么种地。多种地,种出多余的粮食,也是可以用来换取爵位的,但是对于民众而言,由于当时秦国平均的生产力水平所限,普通人想要仅凭着种地纳粮来换取爵位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拜相封侯那都是想都不要想的事情。更为快捷和靠谱的方式便是上战场杀敌,这种方式虽然危险,但效率极高。
据秦**功制度,在战场上获得一个穿铠甲武士的首级可以获得一级爵位,田一顷宅九亩,以及仆人(庶子)一个。虽然是拿命换,但是这待遇也的确是够优厚的了。
爵位在秦朝的法制中非常重要,不仅意味着功名富贵,还可以用来为自己或家人抵罪和赎身。
当时秦国民间也崇尚武力,很多热血年轻人都认为男儿应该在战场寻求人生理想和个人价值,即使战死沙场也是一件值得荣耀的事情,这些思潮无形中也加速了这种军功爵位制的推行。白起最初史书所记载的身份即为左庶长,在秦国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中位列十级,应该算是个不大不小的军队干部。
民间传言白起十五岁就参军,没有任何背景的年轻人在残酷的军功爵位制度下肯定是一步步用人头换来的爵位,一个穿甲士兵的人头可换一级爵位。从刚入伍时候的连第一级‘公士’都算不上的白丁,到‘左庶长’这个第十级的位置,白起至少需要提着十个带甲勇士的人头才可以做到。而所谓的‘带甲武士’则专指每个诸侯国所特有的那些精锐部队,都是明确了兵种和类型的,绝非战场上泛泛之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