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定制-第2/4页





    这让基层士兵倍感亢奋,百户、副千户对普通士兵来说,并不遥远,只要敢拼敢杀,总有圆梦的一天,象李莫如等担当镇守一方的大员,倍受宠信,何等风光。

    毫无疑问,希望,时刻鞭策着他们前进,并意想不到的提起了诸人冲劲,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有心人只要比对一下就会知道,老实做人不如当兵致富快,是,当兵有危险,但踏踏实实做老百姓就不危险了吗?这大明天下,官匪祸害,民不聊生,又有几处安全地方?

    当然,若有人只为图谋官职,遇险不前,钻营逐利,擅权贪枉的话,结果就不是谁能够承受的了,楚峰直接剥夺其一切田地、权益,驱逐出境,等待他们的将是那个饥馑荐臻的残酷世界。

    一想起外面的世界,众人就不寒而栗。

    大明各处荒乱,北方,绝粜罢市,饥者相聚为盗,流民木皮石面皆食,饿极了父子、夫妻相剖啖,甚至挖尸果腹,用绝境不足以形容,如今境况好些的是江浙,但已容纳不下太多难民,已经实行了军管,杜绝流民入境。至于南下的广东、广西,相对平静,然而也是勋戚舞弊,民生疾苦,除了去那儿做农奴,也没有别的出路。

    天下之大,何处可以容身?!若那样,还不如当楚峰的兵,战死足以令家人终身受益。若不幸战死,楚峰也有优厚的抚恤制度,除了一次性发给一百两抚恤金,并每月给米一石、素菜若干,优养其父母终年。

    不过想当兵,可不是一件容易事,首先,得通过体力考核,入营后,还有一系列训练,增加胜算和保命机率,楚峰可不会拿大把大把的钱养废物。收获和付出,往往是等价的,大家对此毫无怨言,毕竟楚少爷付出那么优渥的条件,士兵们当然得付出自己的艰辛。

    为了培训各级将领的战术水平,楚峰还特地设了一个军事私塾,由童生们轮流给这些目不识丁的家伙传授各种兵法、战例,至于能吸收多少,就看各人造化了。

    最后,所有从军人员,在职二十年后准许退役,并赐予退伍金二百两。

    军规呢,也很简单。

    一,不得扰民,诸如占据民居等,轻者鞭五十。二、楚军所有供需,由后勤供给,不得胁迫、掠民以充粮饷,违者逐出军队。三、凡攻城略地,犯*掳掠,趁火打劫,中饱私囊者,杀无赦!

    军法严明,只为打造军队良好风气。倘若日后再攻下别的城池,当地民众看见如此麋烂的军队,难免心生排斥,对楚峰集团缺乏荣誉感和归属感,那楚军与匪军有什么区别?伟人说得好,得民心者得天下,军队后勤,离不开广大民众,自觉的民众,拥军的民众,便是一支高效的后勤队伍,无形之中,他们还是警哨、民丁、侦骑、情报,好处不可计数......

    如今辖内人口暴增,吏治人员奇缺,楚峰同时也在境内开科取士。

    当今科举制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强化官本位传统,将大批才俊之士引诱到皓首穷经,毫无实际用处,凭风花雪月,念几句床前明月光,没法富强。因此楚峰摒弃朝廷科举制度,不考八股、不考诗经,由楚庄自订章程,分科出题,诸如水利工程、农务种植、经商、计账、户籍之法等,笔试或口试均可,凡答辩有新意,可行性强,则立即分派相应职务,走马上任,即使考得中规中矩,只要熟知相关行业,也予以录用当副手。

    这其中,还是以童生、秀才居多,楚庄名不正,言不顺,举人和进士是不屑于屈身襄助的,但童生、秀才却没有名士那么多顾忌,他们在地方本来就不突显,濒临成为难民一族,不得志又有几分能力,但求受到赏识,有心人,几乎毫不犹豫都投身至楚峰摩下,要知道,在楚峰手下做事,哪怕只是跑龙套,都要比县官有前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