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定制
武装力量规模变大了,必须出台相应规章和编制,谨防各军混乱。
楚峰日思夜想,五天后才拿出个章程,着人通报全军。
军队编制,楚峰不想将后世的官衔安到大明,这样会造成混淆,索性就信手拈来了大明卫所制度,肆无忌惮地成立一个福宁卫,李莫如、战飞、童令、萧满山、魏懋衡各为千户,分一、二、三、四、五个所,平时分辖各县,又以各千户所,分成百户一个单位,经管各乡,维持当地的治安,战时再动员集结。叶星和武昌运则为游击,随时听候调遣,缉捕盗贼,关防奸宄。
这些千户、百户,当然只是指衔头和兵额,李莫如等人手下只统领一千士兵,而并非按大明制度,管辖一千户人家。
由于队伍扩建,之前将员嘶吼式的传令方法,已经不合时宜,楚峰仿照大明金鼓、旗令,让各营熟识牢记。
士兵升迁制度,从大到小分别为:少兵、老兵、精兵,即便军官人员满额,也照样升迁官职,譬如精兵累积军功达小旗,原队不缺小旗长,则赐‘试小旗’名号,薪俸和田地减为小旗的一半,小旗死,则试小旗转正,‘试百户’亦然,如果楚军另设卫所,立即走马上任,若原来的总旗、百户,甚至副千户们庸碌无能,那就无须‘试’了,直接替换,也算是一种人才储备吧。旗官按试小旗、小旗、试总旗、总旗、试百户、百户、副千户、千户等,若战乱失去将官,各散兵需听从上兵或上官号令,这有点类似现代的士官制。
此外,士兵又细分为战兵和铳兵,战兵包括长矛手、骑兵、朴刀等肉搏型军种,铳兵分别是火铳、火炮等远程兵种。处于前锋、高危险的兵种,楚峰多给一两月俸,以平衡士兵心理。
初时,少兵不授田,直至升迁至老兵,才能获得田地,各阶靠军功提升,所得粮饷、田地随之累加,比如老兵多给田一亩,精兵多给二亩,小旗再加三亩,总旗又加四亩,百户五亩,副千户六亩,所以,当成为副千户之时,个人总共获田二十一亩,尤其象李莫如等千户,月薪已达二十两,累计获田二十八亩,原本按户籍丁口分配所得田地十亩,加起来一共三十八亩,李家早已是名副其实的小地主了。
基于后世经验,土地始终是有限的,楚峰照例限制功勋赏赐的土地,使用年限照例荫及当兵者三代后人,之后收回,只保留其原有丁口耕地,毕竟士兵难免阵亡,老兵、残废者也要退伍,又将换一批新血,福宁州何止仅靠这万多名士兵支撑?若土地世代传承,到最后势然又会象大明一样,土地高度集中,民无田可耕种,楚庄只怕覆灭得更快。至于争霸天下,多霸田地,日后的事,谁也说不准,但规则总要先定下为好,正所谓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省得日后多生事端。
限制土地所有权,是否同样也会限制属下们的进取心?实际证明,不会!大家都是一无所有的人,破而后立,比较容易接受既定的事实。
另,各军统帅职位不世袭,空缺后由能者居之,不论出身贵贱、贫富,一视同仁,但各人爵位,后世三代子孙可以荫封虚衔,无能者不授实权,每代袭位者薪俸递减,直到最后消爵。
这条法令,结合当今实际,利益和限制双管齐下,既能照顾到手下出生入死,为后人谋求福祉的封建情结,又能避免爵位过多,空养懒人,每当想起大明的四万皇子皇孙,几十万功勋后裔,米虫一样侵蛀着天下,楚峰就感到恐怖。
在福宁州以外,这条法令会触犯当权者的利益,恐怕一步也挪不动,但楚庄百废待兴,爱怎么做就怎么做,反正大家都是泥脚子出身,一清二白,赢取一分,那就是一分的收获,接受事物比较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