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六年,长平之战的开端-第4/8页
秦昭襄王大怒,一面谴责赵国,一面派来使者会见秦霄。
来人是已经垂垂老矣的甘茂。
他见了秦霄,开口第一句话便是:“秦国想要攻赵,秦霄是否愿意两不相帮?”
秦霄给出答复,向秦国索取蒙骜、蒙武父子,以此条件保持中立。
秦昭襄王考虑了许久之后,同意了秦霄的要求。
蒙骜、蒙武,并非特别出色的将领。
在系统的评价之中,蒙骜只有A级武将的水准,蒙武要高一些,有S级武将+S级统帅的双职业。
但,在人才济济的秦国,也只能称得上不错,离顶尖还差很多。
不过,秦霄重视的也不是这两人,而是蒙武的儿子。
蒙毅、蒙恬这对兄弟,任何熟悉秦国历史的人都不可能不了解这两人的名字。
不过这时候,蒙恬还只是个几岁大的孩子,蒙毅甚至还没出生。
“投资”蒙武父子,目的在于未来,而不是现在。
就像是秦霄拉拢韩国相国张平一样,为的是他那还没出世的儿子张良。
得到秦霄的承诺,秦昭襄王立即出动倾国之力,派兵四十万,以司马错、王龁为帅,攻打上党。
上党郡刚刚投靠赵国,还没来得及完成内部的整合,根本无力面对秦国大军。
王龁曾是白起的副将,在白起投靠秦霄,在秦霄麾下打出名头之后,因为曾和白起共事的缘故而受到提拔,并凭借着自己的能力进一步受到重用。
他的用兵风格上,也继承了白起一贯的风格,快、准、狠。
一旦找到机会,便穷追猛打,不给对手丝毫喘息的空间。
仅仅两个多月,秦军便攻占了上党。
赵国立即派出廉颇,率兵五十万,一面阻拦秦军继续进攻,一面接应上党的百姓撤离。
双方在长平对峙。
这看似玄妙,其实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
上党本来就和长平紧挨着,秦国攻占上党,上党的百姓要逃到赵国去,只能从长平走。
而赵国为了接应这些人,必然要在长平布置重重防线。
秦国若是不肯这么撤退,还想继续打下去,也没有别的选择。
秦昭襄王二十四年,秦、赵双方在长平一带,展开了“漫长”的对峙和交锋。
廉颇自知,这些年赵国连番大战,损失惨重。
虽然还能凑出五十余万大军来,但其中的主力部队所占的比例仅有五分之一出头,绝大多数都是二线,乃至凑数的杂牌部队。
而秦国,在这些年的战争中,虽然也有不小的折损,但收获却也不小,整体实力削减的并不多。
这种情况下,正面打,赵国是很难打得过秦国的,只能稳扎稳打,以防御为主。
赵国毕竟以逸待劳,秦国劳师远征,后勤方面的压力要远远大于赵国。
就算秦国一开始能占一些便宜,只要不能迅速扩大优势,秦国消耗不起,最后必然还是要退兵的。
廉颇对局势看的清楚,采取的也是这种消耗的办法。
他命令大军建造堡垒、挖掘沟渠,试图将长平打造成一座庞大的战争要塞。
一年时间里,双方爆发了超过一百场大大小小的战斗。
当然,其中以数千到一两万人的小规模战斗为主,甚至还有不少次,只是几百人的试探性战斗。
赵国损失不小,丢掉了三十多处营地,上百处据点,伤亡超过八万人。
所幸,在这种漫长的消耗战中,再大的伤亡,只要后方国力跟得上,都能得到补充。
只要不是一次性的大量伤亡,基本上死伤多少就能补充多少,赵军依然维持在五十万这个数字上。
秦国的损失也不小。
廉颇毕竟是当世名将。
甚至是战国四大军神之一,能力绝对不可小觑。
虽然秦国的整体实力更强,但廉颇却是以一己之力,挽回了赵国的颜面。
秦国并非每一次进攻都能占到便宜。
反而,绝大多数的攻击都被廉颇完美地化解,只是偶尔才会因为战略需要而放弃一些营地或者据点。
而廉颇的反击,则更加凶狠。
没有白起这个同等级的对手,司马错和王龁虽强,却比廉颇差了一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