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六年,长平之战的开端-第3/8页
反而有些甩手掌柜的性子,手下的人能做的事情越多越好,最好除了大方向上的决策,其它的琐事都别来烦自己才好。
这种性格下,秦霄反而可以和那些能力强、野心大的手下配合得亲密无间。
花费足足四年时间,秦霄完成了华阳之战。
虽然参与度不高,但也总算是将“历史”拉回到原本的轨迹上,参与到这场大战之中去。
后面的两年,秦霄一直在为最后的长平之战布局。
这是最难的事情。
难点不在于长平之战本身,有郭嘉的,挑拨秦、赵在长平开战,虽然操作起来复杂了些,但难度并不算大。
真正困难的在于,要削弱秦国的国力,确保长平之战后,秦国无法顺势直接吞并赵国。
这是为了下一次副本的布局。
按照秦霄的猜测,若是这次副本顺利的话,下次副本,要么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大战,要么就直接跳到剧情。
但不管是哪一种,秦霄都必须确保,秦国不能在秦昭襄王嬴稷这一代,就直接统一天下。
要是天下统一得太早,秦昭襄王嬴稷直接开启怎么办?
以嬴稷对秦霄的忌惮,秦霄很难在这个大剧情中和秦国彼此信任,配合无间。
必须要将剧情的时间往后推。
秦昭襄王的儿子秦孝文王是个短命鬼,暂且不提。
后面的秦庄襄王嬴异人或者秦始皇嬴政,都是不错的选择。
十几岁,是一个人成长最重要的阶段。
在这几年里,秦霄通过手下,成功给嬴异人灌输了“秦霄非常可信,是秦国人永远的盟友”这样的概念。
当然,吕不韦不是很相信这一套。
但秦霄相信,等到自己离开这个副本世界的那一天,吕不韦自然而然会“明白一切”,从而给嬴异人鼓吹秦霄的好处。
在这方面,秦霄花费的精力甚至还要超过嬴异人本人。
只要这个剧情的时间拖到秦庄襄王嬴异人,或者秦始皇嬴政的时代,秦霄就有很大的把握,可以得到秦国的完全信任。
最大的难点,还是在于确保秦昭襄王无法在在位期间统一六国。
如今还剩下的国家有三,秦、赵、韩。
秦霄考虑了很多方案,关于是让三国互相制衡,还是灭韩,留下秦赵相争。
最后,秦霄决定选择前者。
毕竟,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形态嘛。
只有秦赵争霸,未免不稳,万一出现一个什么意外,赵国可能就没了。
三方互相制衡,韩、赵可以联合抗衡秦国,反而更加稳定可靠。
基于这一点,秦霄联系上韩国,让韩国东迁,以原本的齐国、宋国、鲁国为根基,再加上大半个楚国。
在秦霄的“威胁”下,韩王不敢反抗,只能乖乖将国都迁到原本宋国的重要城池定陶。
此后,秦霄以三十座城池为筹码,向赵王索取“和氏璧”。
和氏璧只是一个借口,真正的目的在于送给赵国三十座城池,补充赵国的国力。
这三十座城池都属于燕国旧地,和赵国接壤。
赵王很干脆地同意了秦霄的交换要求,派蔺相如出使,完成交易。
和历史上的“完璧归赵”故事不同,这次交易没有出任何幺蛾子,秦霄本来就是想要给赵国送好处,自然不会临时反悔。
蔺相如留下和氏璧,带上割让城池的文书返回赵国。
得到三十座北方城池,赵国的国力又增强了几分。
原本被秦国按在地上揍,现在倒是勉强能够抗衡了。
又花费了一些时间布局,甚至还让郭嘉触发了两次,挑拨秦、韩之间的关系。
秦霄没有出兵,韩国当然挡不住秦国的兵锋,被攻占了数十座城池。
韩王在苏秦的劝说下,决定割让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给秦国,换取罢兵的机会。
能够不费一兵一族得到大片土地,秦昭襄王没有任何理由不同意。
但在郭嘉的计谋之下,上党郡守冯亭如原本历史上一样,不愿意向秦国归顺,转投赵国的怀抱之中。
蔺相如劝说赵王不要接受上党的土地,但同样是在的效果下,赵王十分罕见地没有采纳蔺相如的意见,一意孤行,冒着与秦国开战的风险接收了冯亭的投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