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六年,长平之战的开端-第5/8页



  在赵国的反击之下,秦军的死伤比赵国还要惨重,伤亡高达十三万之多。

  其中,甚至包含了一万多名。

  某一场大战中,廉颇以五万多名杂牌军队为诱饵,将秦国的一支主力部队引入陷阱,随后以赵国的王牌骑兵设伏,一举歼灭五万秦军。

  五万人的伤亡,不至于让秦国伤筋动骨。

  但若是里边包含了一万,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这一仗,据说气得秦昭襄王砸碎了一件心爱的玉瓶。

  暴怒之下,秦昭襄王派使者来找秦霄,请秦霄联合出兵。

  咨询了手下谋士的意见之后,秦霄以“不干涉秦、赵之争”为理由拒绝。

  嬴稷怒极,却拿秦霄没什么办法,只能严令司马错、王龁大举进兵,尽快拿下赵国。

  事实上,打了一年,秦国的后勤压力已经很大了。

  出兵数十万劳师远征,意味着单单只是运送补给,就需要出动上百万的劳力。

  一百多万人的吃喝拉撒,光是粮食就是一笔海量的支出。

  更不要说,少了这些壮丁劳作,粮食等物资的产出也大幅度的下降。

  再拖下去,秦国真的拖不起太长时间了。

  暴怒只是表象,真正让嬴稷担心的,是后勤的压力。

  总之,不论如何,在嬴稷的压力下,司马错和王龁加快了进攻的节奏。

  虽然廉颇很强,但毕竟只是一个人。

  司马错和王龁直接分兵,司马错负责拖住廉颇,王龁则绕路进军,试图打赵国一个措手不及。

  这个战术确实是好用。

  短短一个月内,秦、赵之间就爆发了三场十万人以上规模的大战,双方互有胜负。

  规模最大的一场,秦国出动了三十五万大军,赵国则出动了四十万大军应对。

  但总体来说,还是秦国的伤亡更大一些,高达二十六万,其中包括三万。

  反观赵国,只有二十一万的伤亡,其中最核心的骑兵部队伤亡只有两万多,还保留下来了十五万人。

  在通过后方补充之后,秦国总兵力来到二十五万人,其中包括五万。

  赵国则将兵力补充到了四十万,并且后方还在源源不断地征调壮丁、训练新军,似乎是打算将拖延战术进行到底。

  从兵力上来看,依靠着廉颇的个人能力,挽回了整体国力上的劣势,甚至让赵国的兵力反超了秦国。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秦霄的使者,抵达了咸阳。

  “苏秦,拜见秦王!”

  苏秦向秦昭襄王嬴稷行礼,道出来意:“主公有意助秦攻赵,不知秦王是否愿意为此付出些许酬劳?”

  “酬劳?!”

  秦昭襄王见到苏秦,就感觉气不打一处来。

  要不是秦霄挖走了白起,秦国至于有这么大的损失吗?!

  五国伐齐、鄢郢之战、华阳之战,三战下来,嬴稷早就知道自己看走眼了。

  这白起,绝对是不输于当初魏国吴起的顶尖名将。

  当初仅仅只为了解武关之围,就放走白起,秦国的损失太大了!

  甚至于在秦霄索要蒙骜、蒙武父子的时候,嬴稷都有些担心,这俩人该不会是和白起一样吧?

  结果反复测试了许久,又请甘茂、楼缓、司马错、王龁等人仔细参详,最终确认这两人水平是有的,但最出色的蒙武,也要比司马错差了不少,这才选择了放人。

  但,这仍然不能掩盖嬴稷对秦霄的憎恨。

  没错,就是憎恨。

  在嬴稷看来,秦霄确实帮了秦国不少忙,但也没少坑秦国。

  别的不说,就这长平之战,要是有白起在,哪还会让廉颇把秦国压制成这样?

  以两国国力的差距,早就打赢了!

  就是因为没了白起,在将领的个人能力上有了差距,秦国才被赵国反败为胜,落得现在骑虎难下的局面。

  但,嬴稷毕竟是一代雄主,很快就控制住脾气,一边压抑着火气,还不得不挂上笑脸,温和道:“寡人要付出什么酬劳,贵方才肯出兵相助?先说好了,这出兵,可不能应付,最少得……”

  嬴稷本想说最少得出兵二十万。

  但想到秦霄的实力,话到嘴边,直接改口道:“最少得出兵三十万,还必须由顶级名将统领,白起或者那个岳飞,否则寡人可不答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