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收拢关中,封侯拜相-第3/8页
即东潼关、西散关、南武关、北萧关。
按照后世的划分,大致就是SX中部。
这片地方并不算大,京兆郡、冯翊郡、扶风郡,一共只有三郡之地。
再加上东汉末年连年灾祸,全国的人口都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准。
整个关中之地,除去长安,以及被董卓强行从LY迁来的百姓之外,总人口不过六七十万上下,平均到每一个县,也就四五万人。
如果只有这些人口,作为根基之地争霸天下,显然是差得太远。
但,加上长安,以及被董卓强行迁入关中的百姓,就有将近两百万人口,勉勉强强也能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诸侯。
最重要的是,关中平原土地肥沃,气候也适宜种植,属于非常优质的粮食产区。
再加上其优越的地理优势,虽然地盘小了点,但作为起步发展,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盘踞在这里的豪门世族,比起中原世族来说,在这个年代的影响力要弱了不少。
不过,秦、西汉时期,毕竟还是定都在关中,底蕴犹在,也有不少传承至今的高门大族。
以弘农杨氏为首的关中门阀,虽然没有出过什么三国时期的顶级文臣武将,但却也在中坚阶层占据了大量的位置。
在朝堂、各个诸侯手下,都有不少的族人。
比如在董卓当政期间,与董卓针锋相对,死保皇帝的杨彪,就出自这一族。
还有后来那个在曹植、曹丕夺嫡争斗中站错队被杀的杨修,也是弘农杨氏的族人。
甚至于未来建立隋朝的隋文帝杨坚,同样出自这一家族。
除了弘农杨氏之外,京兆韦氏、京兆杜氏、河东薛氏,也都是关中门阀中比较强大和出色的。
这些世族,或许没有太过顶尖的人才,但却有着大量的“低阶英雄”,可以弥补秦霄手下大量文武官员的缺口。
在得到了贾诩、李儒等人的效忠之后,秦霄手下最缺的,也不是顶尖人才,而是大量的中下层官员。
而这一点,恰恰是关中士族所能提供给秦霄的。
从长远来看,世族垄断,对国家的发展无疑是有很大的害处。
汉、晋、隋、唐,一个个朝代的灭亡,都和门阀割据有极大的关系。
但,秦霄现在还处于发展的初期。
何况,如果不能完成一统天下的成就的话,这个副本世界以后会如何,也就和秦霄没有关系了。
这种情况下,秦霄肯定不会去考虑太过遥远的未来。
如果拉拢豪门、世族,能给自己带来巨大利益的话,秦霄就会毫不犹豫地这么去做。
很显然,以弘农杨氏为首的关中士族,在现在确实能给秦霄带来巨大的利益。
关于拉拢关中世族这件事上,秦霄的手下意见也并不统一。
岳飞表示反对,贾诩和李儒则是大力支持。
至于商鞅,谨慎地提出了世族垄断的危害性,但却也认为在现阶段拉拢世族是有必要性的。
其实从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几人受到“时代”影响有多深。
岳飞来自宋朝,深知世族垄断之害,因此对任何门阀、世族都没有任何好感。
而贾诩、李儒两人,本身就是世族出身,自然而然地会为世族阶层谋取利益。
这和他们对秦霄的忠诚并不冲突。
唯一一个站在中立立场的商鞅,则是为数不多的,在“世族时代”,以“寒门出身”的顶尖天才。
秦霄自己心里早就有了主意,之所以询问,也不过是做一个姿态。
象征性地询问了手下的意见,清楚他们的立场之后,秦霄便派贾诩作为代表,前去和关中士族做接触,尝试说服他们接受秦霄的统治。
有句古话,叫做“百年的王朝,千年的世家”。
——当然,这个年代,还没有这个说法。
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世家的传承,往往要比绝大多数王朝更为悠久。
这其中,对土地、知识的垄断是一方面。
更重要的在于,这些世家都深谙明哲保身之道,在乱世之时,往往会选择多面下注。
比如派出族人子弟同时加入不同诸侯麾下,无论诸侯之间谁胜谁负,这些世家总是不会亏本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