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收拢关中,封侯拜相-第4/8页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琅琊诸葛氏。
诸葛亮在蜀国刘备手下,诸葛瑾在吴国孙权手下,还有一名叫做诸葛诞的族人,在魏国曹操手下做到了征东大将军的高位。
理论上来说,无论三国之间谁笑到最后,诸葛家都会成为赢家。
不过可惜的是,尽管诸葛诞选择了“胜利者”一边,但在司马氏篡位的事情上站错了队,带兵讨伐司马昭,结果兵败被杀,导致诸葛家在曹魏的投注打了水漂。
虽然诸葛家最后的结局令人唏嘘,但从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这个时代的豪门世族的行事作风。
只要是看上去有诸侯之相,就会派出族人相助。
至少也会有所表示,卖个好。
一旦对方将来得势,便能借助这一层关系迅速成为“自己人”。
其实,秦霄本来是想派李儒去的。
对于贾诩,秦霄多多少少还是有点不放心。
但李儒和许多世族之间的关系非常僵硬,在董卓麾下的时候,他曾一度主张杀死杨彪,要不是王允暗中出手保下他,杨彪早就被董卓给砍了。
而杨彪,正是这一代弘农杨氏的代表性人物。
就这关系,秦霄怎么可能敢让李儒去当说客?
想来想去,还是贾诩更合适。
贾诩带着秦霄命人准备好的礼物,去逐家拜访关中士族的事暂且不提。
秦霄这边,也在为官位的事情做试探。
其实到了现在,以王允为首的保皇派,已经能够看出秦霄的野心。
只是,和董卓相比起来,秦霄在面子上会对汉室皇帝做出表面的尊重。
借口也是现成的。
皇帝年幼,不能亲自理政,就由秦霄代劳。
虽然明眼人都知道这借口是假的,但毕竟没有直接撕破脸,谁也不敢说秦霄到底是想要做霍光,还是下一个董卓。
这样一来,保皇派的反弹,也就不至于那么激烈,非要闹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对于绝大多数忠于汉室的人来说,朝中再出一个把持朝政的权臣霍光,其实是可以接受的。
霍光虽然大权在握,甚至行过废立之举,但并没有取汉室而代之。
他在政期间,也算实现了汉朝的中兴,让大汉的气数至少延长了百年。
对于忠于汉室的人来说,只要在皇位上坐着的人姓刘,那么究竟是谁掌权,其实并没有那么值得在意。
反正汉朝历史上出过的权臣也不是一个两个,大家都习惯了这种事。
只要不要像董卓那样丝毫不把皇权放在眼中,秽乱后宫,随意毒杀太后、皇帝,对皇室做出表面上的尊重,许多人就能够勉强接受。
也正是借助这一点,长安朝堂中的局势,达成了一种诡异的平衡。
为了避免麻烦,秦霄通常很少参与朝政,都是让商鞅代劳。
主要是想到要向一个小屁孩行大礼,秦霄就很难接受。
但,既然要做出一个无心取代汉室的姿态出来,秦霄又必须要对汉献帝保持必要的尊重,哪怕是表面上的尊重。
干脆,秦霄就不去上朝。
反正,以现在的局势,朝堂上的政令也出不了长安。
就算秦霄什么都不做,外面的诸侯联军也没几个人会听刘协的话。
十八路诸侯,表面上都打着匡扶汉室的名义讨伐董卓,但实际上,有什么小算盘,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清楚。
反正现在势力最大的袁绍、袁术等几家,肯定不是什么汉室忠臣。
反而是未来篡汉的曹操,这时候恐怕还是忠于汉室的心思更多一点,在未来争霸天下的过程中才一点点变质。
所谓的“朝议”,更多的是一群心怀不甘的人聚在一起,假装议论天下大政,沉浸于汉室辉煌的美梦之中罢了。
不过,作为这个时代最有合法性的政权代表,哪怕政令不出门,来自于汉室的册封等等,名义上还是受到全天下的认可的。
这一日,秦霄便让李儒上表,请封郭汜为游击将军,又请封张济为护军。
游击将军这个官职位列四品,说大不大,但以郭汜的身份、能力,以及功劳,是绝对配不上这个官职的。
护军则为六品,差不多和张济的身份地位能够匹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