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寇凖罢相-第6/7页
明明可以靠才华取胜,王钦若偏要“投机”取巧。他挖空心思揣摩上意,讨皇上开心,很快就成为真宗的宠臣。
咸平四年(1001),王钦若被授给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因郊祀之恩,又兼任给事中。从中进士,到成为副宰相,这厮只用了九年。
投机取巧,见风使舵,善耍权术,王钦若这种蝇营狗苟之事嗨了去了。
每次上朝,王钦若怀中都藏有数道奏折,然后根据皇上的意思,见机行事,掏出相应的折子,以博取皇上的欢心。他肚子里的这个小九九,如何逃得了寇凖的法眼。
一次,寇凖实在看不过去了,当着皇上的面,指着王钦若的鼻子道:“我说王大人,你就不要藏着掖着了,何不把你怀中的奏折悉数拿出来,让皇上御览!”
去年,萧太后率领二十万大军,打到黄河边,朝野皆惊。王钦若不想着如何抵抗,反而鼓动真宗迁都金陵。寇凖得知后,恨不得把王钦若这厮给剁了。
前线吃紧,真宗让文武百官推选镇守大名府的官员,寇凖本来就看不惯王钦若这幅鬼头蛤蟆眼的样子,这回终于让他逮着机会了。
寇大人毫不客气,立即向真宗举荐王钦若。大名府的安危,牵涉到国家的生死存亡,这么重要的事情,朝廷不派个副宰相前去,也确实说不过去。王钦若身为参知政事,官职分量大小正合适,真宗当场拍板,就这么定了。
这里,寇凖难免有借契丹之手,替自己除掉这位鬼头鬼脑的下属之嫌。
这一轮交锋,王钦若完败!但这只是寇王交锋的开始。从此,王钦若对这个寇老西是恨之入骨。
这小子也算是有福之人,在大将孙全照一应将领的拼死力战下,大名府侥幸得保不失。王钦若不但没死,还立了大功。
真宗很高兴,辽军刚一撤兵,他就急着把王钦若调回京师。满打满算,王钦若待在大名府的时间没超过三个月。
王钦若知道自己斗不过寇凖,主动请求降级,辞去副宰相不干了。真宗给他安排了一个资政殿学士。
寇凖也不客气,有意将资政殿学士职务的等级定在翰林学士下面,也就是说,王钦若的级别还不如一个新科状元。这让王钦若感到了莫大的屈辱,寇王之间的矛盾再次升级。
做了资政殿学士,真宗派王钦若与杨亿等人主修《册府元龟》一书。
在修纂《册府元龟》过程中,每修辑一部分,都要向皇上汇报,请皇上御批。如果得到真宗的褒奖称赞,王钦若就把自己的名字列在首位,向皇帝谢恩。如果出了纰漏,要被谴问,王钦若就私底下贿赂书吏,让他说是杨亿等人干的,与王钦若无关,以此推卸责任。
毋宾古、杨亿这些人,都是风骨铮铮之君子。不屑与王钦若这类奸邪小人,争个是非曲直,更不会向皇上揭露王钦若如此为人不齿的行径。
修纂《册府元龟》,要经常向皇上做汇报,王钦若就借着真宗高兴的时候,向皇上诉苦,说自己职低位卑,担不起这么重要的编纂工程。
真宗一听就知道咋回事了,孩子闹了要哄,大臣有情绪也要时常给个蜜枣,这就是当皇帝的乐趣。当即传令,给王钦若的职位前加个“大”字,为资政殿大学士,等级在翰林学士之上。
◆ 从天堂滑落凡尘
忠臣和奸臣最大的区别就是对待皇帝的方式。
朝堂之上,忠臣一般都是忠言逆耳,维护和伸张正义,经常会得罪皇帝。奸臣都是圆滑世故,口蜜腹剑,净会捡一些甜言蜜语说出来,把皇上哄得团团转,让皇上开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