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寇凖罢相-第5/7页
世事无常。就在这举国欢庆胜利的时刻,谁会料到,景德二年(1005)二月初五,这位澶渊之战的大功臣,竟在一夕之间突发疾病,匆匆离世,享年五十六岁。
李继隆出于贵胄,为人谦谨好学,擅长骑射,勇冠三军,且智谋过人。南征百战数十载,为大宋立下了赫赫战功,人称“大宋战神”。
真宗宣布辍朝五日,亲自前往李继隆家中痛哭吊祭,身穿丧服发哀。追赠中书令,谥号“忠武”。
后来,李继隆与李沆、王旦得以配享宋真宗庙庭。配享的理由是:“旧勋之门,克嗣前烈。沈毅有勇,倜傥好谋。从幸澶渊,实总兵要,奋威却敌,厥功茂焉。”
宋理宗图画功臣神像于昭勋阁,李继隆理所当然成为这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一代名将,就此告别江湖,身后划过一道亮丽的彩虹,永久辉映在历史的长空。
王钦若回到朝堂,没高兴几天,就开始犯难了。他知道寇凖讨厌自己,也知道给这么强横的领导当下手,肯定也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说不定被抓住小辫子,再被贬出京城。
退一步海阔天空,思来想去,王钦若决定以退为进,伺机翻身。于是主动向皇帝请辞,自己做不了这个参知政事:“皇上,你还是给我个翰林学士干干吧,寇凖这主儿,我伺候不了。”
王钦若这人油嘴滑舌,漂亮话能说一箩筐,深讨真宗欢心。为了安慰他,真宗特意为其设置了“资政殿学士”一职。
史载:“景德二年,王钦若罢参政,真宗特置资政殿学士以宠之,在翰林学士下。”
王钦若,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
他的父亲王仲华,陪着祖父王郁在鄂州作官,逢长江水暴涨,全家迁往湖北黄鹤楼。汉阳人望见黄鹤楼上好像有光彩,当晚,王钦若出生。王钦若早年丧父,祖父王郁非常疼爱他。
宋太宗征伐太原时,王钦若才十八岁,作《平晋赋论》进献到太宗的行营。
王郁任濠州判官,死于任上。将死之时,王郁对家人道:“我做官超过五十年,慎于用刑,使很多人能活命,以后必定有大兴我家的人,大概会出在我的孙儿身上吧!”
宋太宗淳化年间,王钦若被选拔为进士甲科,任亳州防御推官。后改任太常丞、判三司理欠凭由司。不久宋真宗赵恒继位。王钦若体形矮小,也喜欢干一些见不得光的事情。
当时毋宾古任度支判官,度支使,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和支调。毋宾古在工作中发现了赋税的弊病,与同僚谈论道:“天下百姓因逃亡拖欠赋税,自五代至今,执法官不停地催缴、责罚,百姓已是精疲力竭,早就不能承受了,我将启奏皇上,免除这笔赋税。”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毋宾古的话正好被理欠凭由司王钦若听到,他命相关人员一晚校理出数目,次日一早就以自己的名义上奏给真宗。
真宗大吃一惊:“先帝难道不知道这事吗?”
王钦若眼珠一转,诡辩道:“先帝当然知道这些,他这是有意留给陛下处理,以收揽民心。”
新皇即位总是要给天下子民赏赐点东西,以示皇恩浩荡。此时,真宗正愁拿不出像样的东西来普天同庆。王钦若上奏的这件事,正好替真宗解围,救急。
真宗大喜,当即下诏:蠲免百姓所欠一千多万担赋税,并释放囚犯三千余人。
王钦若献策有功,擢升为翰林学士。通过抢毋宾古之功,王钦若一举跨入朝廷核心机构。不久又调任西川安抚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