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策马问天-第6/7页



  太宗拍着大腿道:“太好了!要不是你,差点就误了我的大事。”当即下诏,就按吕端的法子去办。

  李母后来病死在延州,李继迁死后,李继迁的儿子纳款请命,归附朝廷,就都是吕端的办法所起的效应。

  吕端拜相,辅政大臣就位,太宗已无后顾之忧,是时候确立皇太子了。

  ◆终成储君

  至道元年八月,太宗终于下定决心,立赵恒为皇太子,改赵元侃之名为赵恒,仍兼开封府尹。

  这是五代十国以来,中原王朝第一个名正言顺册立的皇太子。

  赵恒既非太宗的长子,也不是皇后所生,原本是轮不到他继位的。从太宗到赵恒,皇位的传承要经过四叔赵廷美、堂兄赵德昭、赵德芳、大哥赵元佐、二哥赵元僖等五座大山。然而,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这五位继承人死的死,疯的疯。

  幸运之手,从那个懵懂的孺童初登大宝伊始,就不断地垂青眷顾。谁能想到,赵恒幼年时的一句随口之言,却是对自身命运的最美诠释。

  按照祖宗礼法,立下储君,就要前往祖庙行祭拜之礼。

  太宗与皇太子赵恒拜谒祖庙,礼成归来。京城的人们拥挤在道路两旁,喜气洋洋,争着看稀奇看古怪,看皇太子是何样的人儿,胖的瘦的黑的白的?英俊潇洒还是丑陋龌龊?

  真是人比人该死,货比货该扔。你看人家太子长得,那可真是一表人才,神仙般人物,但见他:面如冠玉,目如朗星,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唇若涂脂,风流倜傥,玉树临风,温文儒雅,才高八斗,器宇轩昂。

  百姓们欢呼雀跃,追着銮驾向前拥去,人群中有人喊了声“少年天子”,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少年天子”的欢呼之声,响彻云霄。

  太宗听后,心中大为不悦。回到宫中,召见寇凖道:“人心归向太子,欲置朕于何地?”没想到寇凖跪倒,拜贺道:“陛下选的皇储深得人心,此社稷之福也。”

  太宗到了后宫,嫔妃们都上前祝贺,太宗心中顿时释然。寇凖可能还没走远,太宗让身边的太监赶紧去叫回寇凖,宣他进宫饮宴,君臣二人,大醉而归。

  此后,太宗更加倚重寇凖,有人给太宗献了个宝贝,一副上好的通天犀。太宗命人加工成两条犀带,一条自用,另一条赐给了寇凖。

  按照惯例,“殿庐幄次在宰相上,宫僚称臣。”已是皇太子身份的赵恒,上殿时位次应在宰相之上,东宫僚属称臣,温文儒雅的赵恒全都推让不受。

  看到辅导自己的太子宾客李至、李沆,赵恒也是先行拜礼,迎来送往都要到宫门外的台阶。

  ◆冯拯提升

  寇凖年轻气盛,太过招摇,人也不合群,是个惹事的篓子。刚干了一年的副宰相,又出事了。

  至道二年正月初十,太宗在京城南郊举行郊祀大典,大赦天下。

  按照惯例,祭拜完天地之后,普天同庆,雨润均沾,加恩晋爵,朝廷内外所有官员都自动官升一级,外加涨一级工资。

  负责此事的寇凖却不想这样干,他非要对官员分一个亲疏远近,确定谁该升谁不该升。对其喜欢的人,大多得任御史台三省清闲要职,对自己讨厌的和不相知的人,偏要降低一档升职。

  当时广州有两个通判,分别是左通判冯拯和右通判彭惟节。左通判比右通判大,所以冯拯的官职比彭惟节高。

  彭惟节跟寇凖的关系不错,经过寇凖的这么一甄别,彭惟节升级为屯田员外郎,冯拯转任虞部员外郎,这么一甄别,二人的上下级关系就来了个颠倒颠,翻了个个。

  在大宋,按照规定,官员在给皇帝上奏折的时候,都是按照官职大小,排列好给皇帝过目。以前,彭惟节排在冯拯后面,现在他升职了,奏折也应该排在冯拯前面。但是,彭惟节很有自知之明,他坚持把名字排在“老领导”冯拯的后面。

  折子送到朝廷,寇凖一见,就来火了,他在公堂贴出告示,告诫冯拯不要扰乱朝纲。对于此事,太宗也不明所以,还颁布了一道圣旨,把冯拯臭骂一顿,说他臣子连最起码的上下级规矩都不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