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策马问天-第5/7页



  吕端心胸豁达,有器量,喜欢开玩笑,虽然多次遭受排斥降职,未曾把个人的得失放在心上。

  许王赵元僖任开封府尹时,吕端再次出任开封府判官。

  淳化三年十一月,赵元僖暴毙,御史武元颖、内侍王继恩查出他受爱妾张氏迷惑,做出不法之事。吕端因辅助有失,被贬为卫尉少卿。

  适逢朝廷设置考课院,太宗将那些因获罪而无固定职位和俸禄的官员,召来问对。众官员皆悔恨伤心,眼泪哗哗的,推脱说环境艰苦难耐。

  问到吕端时,吕端奏道:“臣以前辅佐魏王,因行为失检,而贬为商州副官,承蒙陛下不弃,又重新提拔任用为正职。今许王暴薨,臣辅佐无功,失职有罪,陛下没有重罚臣下,让臣在朝内任职,臣深感皇恩浩荡!现在有官员主管升谪褒贬的工作,若能成为颖州副使,臣之愿也。”

  太宗道:“朕是了解你的。”

  不久,吕端官复旧职,任枢密直学土。

  过了一个月,淳化四年六月十五日,吕端拜为参知政事,成为大宋朝的副宰相。

  寇凖三十二岁成为枢密副使,三十三岁成为参知政事,是难得的青年才俊,深得太宗宠幸,前程一片大好。同为参知政事的吕端主动上表,请求让自己位居寇凖之下。

  太宗为了平衡各方面的关系,单独在偏殿召见吕端,授吕端为左谏议大夫,位在寇凖之上。

  太宗要给太子找辅政大臣,吕端成为这不二人选。吕端现在还是个副宰相,跟寇凖等人平起平坐,上面还有吕蒙正罩着。

  太宗做事从不拖泥带水,说干就干,就想着任命吕端为相,然而,吕蒙正干得好好的,不能说撤就撤,总得找个理由,亦或是什么台阶。

  于是,太宗有意无意间总是在朝堂上提起吕端,夸他会办事,要大家向他学着点,做事用点心,动点脑子。太宗的用意很明显,就是想看看百官对吕端的意见和态度。

  说得多了,有官员就不耐烦了,在太宗面前说吕端的不是:“吕端这人是不错,就是容易犯糊涂。”

  太宗道:“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既然,群臣无其他异议,太宗决意用吕端为相。

  过了几日,太宗在皇宫

  后苑举行宴会,作《钓鱼诗》道:“欲饵金钩深未达,磻溪须问钓鱼人。”意思是宰相非吕端莫属。

  吕蒙正彻底明白了太宗的心思,主动请辞,让出了宰相位置。

  至道元年夏四月初七,吕端正式拜相,出任户部侍郎、同平章事,升任门下侍郎、兵部尚书。

  吏部尚书、平章事吕蒙正罢为右仆射,成为参知政事。二吕的职位刚好来了一次大调换。

  吕端经历官场仅四十年,到六十岁时突然间被提拔,太宗犹恨任用之晚。

  哥哥吕余庆在太祖朝曾为参知政事,如今吕端复居相位。吕氏一门双宰相,此等荣耀,世间少有,吕端顿时走红各大舆论的头版头条。

  李继迁骚扰西北,保安军上奏说俘获了李继迁的母亲,太宗想下令将其诛杀。寇凖作为枢密副使,太宗单独召他商讨此事。

  寇凖经过宰相办公室时,吕端怀疑是要商量军国大事,问道:“皇上告诫你不要跟我讲吗?”

  寇凖道:“没有。”

  吕端道:“边防日常事务,端不必与知,若军国大计,我既然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

  寇凖向吕端奏明事情原委,吕端问:“想到如何处理了吗?”

  寇凖道:“想在保安军北门外,将其斩首,以警告那些凶恶叛逆之人。”

  吕端道:“如果这样做的话,恐怕达不到想要的效果,愿少缓之,我再去请示一下官家。”

  吕端进宫,向太宗进谏,道:“过去项羽擒获刘邦的父亲,欲烹之,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做大事之人是不会顾及其亲属的,更何况李继迁这种悖逆之人?陛下今日杀其母,明日李继迁就可以抓到吗?若其不然,徒结怨仇,只能使其叛心更加坚决而已。”

  太宗道:“卿意下如何?”

  吕端道:“冤家宜解不宜结,依臣的愚见,应该将她安置在延州,好好赡养起来,这样就可以招李继迁来降,即使不能马上投降,也能让他有所牵挂,毕竟他的母亲在我们手上,作为人质,是生是死,我们说了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